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培育学生情感,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育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培育学生情感的方法是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文学感悟中陶冶学生的情感,在开放的空间中释放学生的情感。当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的情感必将结出累累硕果,语文课也必将成为学生神往的殿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育情感;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充斥着浓厚的工具色彩,学生的情感培育常被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忽略,造成学生对语文学科严重的情感流失,使语文教学苍白无力。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積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如何培育呢?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获得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反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接受、喜欢、热爱语文学科,那么整体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获得水到渠成、挥之不去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加以利用和发挥,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教师的情感是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破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真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教师的情感是催化剂,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火花迅速升温,产生火花,达到不能自已的程度,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的艺术境界。一堂充满激情、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其次,选取“文眼”,体验情感。一般而言,一篇情感成分较浓的文章都有其文章最感人的部分,这是文眼。透过这个“眼睛”,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喜恶、爱憎。如《背影》中描写朱自清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情感的高潮,父爱子、子爱父的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现实生活中的父子情,使小读者和作者引起强烈的共鸣,掀起情感的激流。又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的一幕,是一曲悲愤的爱国主义颂歌最动人的华章。我先让学生体会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出他无限眷恋、悲愤和坚定的心境,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情境中。同时,我用严肃而充满感情的话语进行总结性描述,学生仿佛置身于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中,课堂鸦雀无声,出现了无声胜有声的场面,让师生的情感融入作品,融入课堂,与人物共悲欢、同命运。
  二、在文学感悟中,陶冶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在遇到课堂上、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记住了“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负的重任;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这样的学生,能说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语文教育吗?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语文课本中的艺术形象大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对于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揭示,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熏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在教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文道结合”,唤起情感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塑造美好心灵的和健全人格。这种情感的熏陶,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一生难以磨灭的。
  三、在开放的空间中释放学生的情感
  情感的释放体现在阅读上。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意境、人物意蕴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造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辩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在教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口头续编故事。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创造的天空里,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积极发言,编出了多种奇妙的结局,即使下课了仍余兴未尽。在教学《香菱学诗》一文后,进一步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香菱学诗的执着、痴迷,感悟古今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江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争相发言,点燃了思想的火花,说出了许多奇思妙想,闪现着智慧的灵光,气氛十分热烈,充满情感的激流,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的情感必将会结出累累硕果,语文课也必将成为学生神往的殿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5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