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核心素养是针对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教育目标提出的,而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核心素养是针对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教育目标提出的,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语文教师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所有知识学习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弥补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目前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学生学习也造成了一定阻碍,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其中就存在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的问题。实践证明,贴近实际生活的语文教学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喜爱,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中有亲切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习欲望。目前,部分语文教师还没有具备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甚至根本不知道這样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解放课堂、解放教材,鼓励学生通过不同视角来了解语文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确保素质教育的效果。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三、核心素养下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 积累生活素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体会生活,才有积累的可能。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题联、题诗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如,我们每天行走在路上,会发现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精彩广告语:“美的,让生活变得更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富有个性、特色的店铺招牌:“胡丝乱想”(理发店)、“万家灯火”(饭店);感动大家的宣传语:“一时的快乐、永恒的伤痛——请勿吸烟”“民族在奉献中崛起,生命在热血里绵延,无偿献血,从我做起,救死扶伤,情暖人间”,等等。这些广告词,有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整齐的句式、丰富的内涵,是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是学生学习的绝佳生活资源,并且错字连篇又成了锻炼学生极好的试题,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中体验到乐趣,让学生真正发现生活的美。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对学习语文有更大的兴趣。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还要与学生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在角色转换中提升能力、增长见识,并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起初学生在看到题目的时候不会有较深的感受,那么教师在讲课之前就要根据课文所讲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背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比如让几名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其他同学,让台下的同学对他们的背影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对每个背影的感觉。同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收集一些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背影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再将学生引入课文“父亲的背影”当中。相信学生在看了不同类型的背影之后,对父亲的背影一定会有深层次的认识;再加上教师对文章的适当说明,学生对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感情便能迅速理解和感悟。
  有的课文内容(如文言文)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将原来的故事情节加以延伸,融入更加生活化的细节,如肢体语言、生活化的台词、服装和道具等。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之中,便能更直接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编写剧本,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设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很好地再现了课文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
  3. 走出课堂,感悟生活,丰富体验
  “生活处处有学问”。语文教学既要拓展教学的宽度和广度,又要寻找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教学的“教材”。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要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语文课要沟通课堂内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的天空,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郊游、研究性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把语文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学生的习作常常内容贫瘠、语言苍白,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无不感叹“现在的学生物质世界太过丰满,精神世界太过骨感”。可是感叹归感叹,怎样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体察生活、用手记录生活,写篇小日记、读后感等,将生活中的片段记录下来,感悟生活、丰富体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4. 体察生活,创新形式,培养品质
  教学内容是单一的,教学形式却是灵活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出新出奇,打破常规,将社会生活的体验个性化地浓缩到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找寻生活中的元素,更好地做到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對此,笔者在讲解完《荷叶·母亲》一课后,要求学生与母亲互换角色,根据母亲平时为自己做的事情作为参考,以此来照顾母亲,包括起床做早饭、收拾房间、洗衣服、买菜、做晚饭等,并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更好地理解母亲的辛劳,了解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知感恩、懂回报、能奉献的精神品质,从而展现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对其终身成长有帮助的习惯、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等。在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新教学形式,加强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体察生活,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并主动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悟生命的价值,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并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逐步内化成个人态度、素养和价值观。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打通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通道,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6).
  [2]蔡玲.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J].文科爱好者,2012(5).
  [3]罗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O63)的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5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