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的审美教学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并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审美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以来,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成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重视语文的审美教学,挖掘语文审美教学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掌握文化知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一、发现语文课程之美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语文课程之美是进行审美教学的前提。
  (一)文字之美
  文字是承载语言的符号,蕴含一定意义与审美价值。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即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通过声、韵、调的和谐组合创造出音律美,比如阴平平缓稳重、阳平欢快轻扬、上声婉曲上举、去声低沉利落,四声的循环往复使文章仿佛名家弹奏的变奏曲。
   汉字中许多对称结构的字形,反映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思维,如“林”,双木为林;“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谓之从;“炎”,一火之谓火、火多谓之炎。这些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字符组合而成的字体,产生一种新的意思,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同时,汉字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横竖撇捺折点,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结合,使灵活之中显得稳重,对称之中表现和谐,汉字线条的这种独有的特征使汉字有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美。
  一个汉字也传递着一首诗的意境之美。例如“春”字,甲骨文字形,从艹(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逐日破土而出,春季万木生长。一个“春”字,将旭日东升,绿草萌发,大地回春之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每一个汉字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传授汉字美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发现文字之美。
  (二)语言之美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语言,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之形象美。所谓形象美,是说美借助抽象的、概括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显现为生动、具体,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和感知。形象美往往借助多种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更好地表情达意,给人以形象生动的美感。如莫怀戚的《散步》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些语句,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很有情趣。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之色彩美。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体现语言色彩之美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色彩的角度,作者將桃花、杏花、梨花描绘得多姿多彩,鲜艳夺目,充满生命的芬芳,也使整幅春景图的色彩更为丰富、润泽。
  (三)价值观之美
  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语文教材的编写也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质兼美的选文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发现文章的价值观之美。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同时,中华文化是最富有价值观教育功能的文化。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顽强抗争精神;“力行近于仁”“行重知轻”的知行合一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伦理规范等,对现代人价值观的塑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革命传统之美。部编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既有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作品,也有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如狼牙山五壮士、江姐、黄继光的事迹等。初中教材中有《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等革命题材的选文30多篇。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远逝,但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是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被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学生去发现、去继承、去发扬。
  二、欣赏语文课程之美
  学生发现了语文课程之美,知道了语文美在何处,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欣赏语文课程之美,教学生用欣赏的方法把发现的语文之美表述出来。
  (一)人物描写之美
  语文课文中那些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塑造出来的。例如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这些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使作品中的人物鲜活了起来。作者对人物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个性化的动作描写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达了人物情感,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更能挖掘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这些人物的描写方法,语言在学生的眼前就灵动了起来,学生的欣赏品位也就有了提高。
  (二)景物描写之美
  朱自清的《春》使人嗅到花的香,听到鸟的鸣,触到风的柔,感到草的软,看到盎然春意;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使人感受着北方冬天温晴的韵味;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使人在美丽的景色中感受着爱国的激情。这一切美景都是文字,或通过修辞调动你的想象,或通过感官使你身临其境,或通过整句散句多样变化,或动静结合,或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多彩多姿的自然景物在美丽的方块汉字间展现。这些不仅使教师和学生共同领略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奇伟风景,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创造语文课程之美
  这里的创造主要是指创作,多指撰写文章或创作文学类作品。从这点来说,语文教学也应该完成培养学生创造美的任务,达到语文审美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学生能够自主地写作、表达。
  (一)写作之美
  新课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可见,新课标明确了写作的两个特征。
   第一,真情实感之美,即写作要表达的是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而不是别人的。内容真实,写自己的见闻经历;感受真实,写自己对生活的所思所想,不“克隆”他人的好作文;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情,而不是为了写作虚拟的情感。当然,表达真情实感并不是原始情感的实录,它和适当的选择加工并不矛盾,因为写作之美需要的是健康的、积极的情感。
  第二,语言运用之美,即恰当地选择表达方式,合理地安排先后顺序,清楚地表达意思,丰富地表达内容,巧用联想和想象,力求表达有新意。用美的語言写美的生活,让美的生活在生命中留下印记,用语言创造更美的生活,这也许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二)口语交际之美
  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两人及两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为此,教师要创设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如师生问答、生生讨论、演讲展示、活动筹划等,这都会给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平台。学生逐渐懂得:美的交际是文明得体地交流,美的交际是耐心专注地倾听,美的交际是突出要点地讲述,美的交际是自信负责地表达。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的背景下,在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下,教师要提高对语文学科审美教学的了解,把握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学会感知、鉴赏和评价美,并掌握美的创造方法,促使学生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欢伦.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研究[J].教师博,2016(1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盛夏.论汉字的造型与审美[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6).
   [4]俞英.以想象为基点提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现代交际,2018(12).
   [5]沈艳.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J].教书育人,2018(11).
   [6]冯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中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8(1).
   [7]柳明杰.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J].汉字文化,2018(10).
  (责任编辑:孙丽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