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管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所要面对和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探讨、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希望能对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064-01
  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所述,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生成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实践过程中的研究与启迪基础上提出的策略或建议。
  一、以史料为根本,铸就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前重视史料的搜集,课上基于“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历史教学理念,重视引导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这样,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历史解释”的能力、“史料实证”的方法、“唯物史观”的理论素养等学科核心素养就会潜滋暗长。如在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前,笔者精心地从一些大学教材、有关抗日战争的史学论著、抗战纪录片中选取一些影像、图片、文献等资料;还让学生搜集南通抗日史料,特别是让学生搜集联抗部队的建立与抗日史实资料。课上,讲述日本军国主义种种罪恶时以相应的史料为佐证,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昭然若揭。依托学生搜集的联抗部队的建立与抗日史料,穿针引线,得出“民族团结、共同抗日才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法宝”的结论。这样的课堂教学,因为历史的本来面貌有恰当的史料解释和佐证,学生在准确领悟历史的同时,也能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与运用。
  二、深入解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贴合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和认知能力,能抓住重难点进行深入剖析,用最精简的线索将最有价值的历史内容串联起来,同时还要尽量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深入浅出地去分析问题,做好历史概念、现象和知识解释,这样,学生的客观、辩证思维方式才能因为有教师的循循善诱而生根,科学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才能因为有教师的点拨而提升。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的《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学生对宋代官职名称似霧里看花。这时需要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借用”现代官职设置“比对”宋代官名,告诉学生并让学生推演宰相、知州、通判等相当于现代的哪种等级职务。这样一来,通过直观的解释使教学变得更加通俗、有趣,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宋代官员的职权范围和作用,而且学生对今天官位体制的形成找到历史的注脚。在讲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将秦代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开国和治世帝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原因和结果罗列出来,比较相同、相近或不同之处。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中国历代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延续、变化,有利于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生成。
  三、活用“乡土记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课堂是面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落实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中“爱国”的要求。用“乡土记忆”中的人、事、地打造的家国情怀的教育情境,最能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丰富情感体验。辅之合作、讨论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或环节),家国情怀教育落地生根,其教育的影响力也最为持久。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八单元第25课《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时,将教材内容中的“课后活动”前置,并作稍许处理,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并相互讲述张謇先生在家乡西亭的故事,课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南通话剧《张謇》选节。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张謇先生爱国爱家的情怀、胸怀苍生的担当、实业救国的艰难、矢志不渝的气概。然后,再结合教材和话剧情境体验提出以下问题: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历程为什么会如此曲折?又有何特点?张謇先生留给家乡南通最重要的是什么?青少年该如何爱国?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分析、去讨论,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接受思想洗礼,形成家国理念。“乡土记忆”与历史教材的贯通,使课堂教学生辉,升华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实现。
  概而言之,教师只要树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并积极参与新课改实践,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生成实践中定能大有作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