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展支架式教学,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利用支架展开教学,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影像式支架能促使学生进入阅读情境,利用问题式支架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利用探究式支架能促使学生迁移,利用实践式支架能让学生加强语用。这些支架的合理运用都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支架式教学;语文阅读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筑学的脚手架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要将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根本目的,用教师的辅助和支持作为手段,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和探索,促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建构,展开自我生成。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等特点,尝试构筑了各种适合小学生的支架,进而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影像式支架,浸入情境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同时对于图像、视频等也十分感兴趣。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这个特点,构筑了影像式框架,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更真实地展开体会。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的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统都充分运动起来,进而获得更真实的体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阅读,自然会有水到渠成的好效果。
  在指导学生学习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展示了包粽子的过程,同时还展现了划龙舟等端午节的风俗,展示了屈原的形象。在播放视频的基础上,笔者还用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大家是否知道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呢?大家是否也曾经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包过粽子呢?包粽子的过程是怎样的,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包粽子的过程的吧。”这一番话和影像资料结合在一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鼓励学生先说说自己包粽子、吃粽子的经历,然后再阅读课文,对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有学生提出:“课文里详细介绍的是红枣粽,但是我们家包的都是鲜肉的粽子。和其他的粽子不一样,包鲜肉的粽子必须要将糯米用酱油拌过。这样的粽子咸咸的,味道更加好吃。”
  学者何克抗将支架式教学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思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利用影像式支架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在丰富多彩的画面的促进下,学生会更积极地投入思考,其合作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二、问题式支架,高度适宜
  问题式支架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通过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思考,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从中获得问题的答案。在设置问题式支架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能帮助其稳固根基、难度适合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从泛读走向精读,最后尝试总结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提高阅读的效率。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坐井观天》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通过阅读这则寓言故事,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其中的道理,笔者采用了问题式支架的方式展开教学。先鼓励学生比赛朗读小鸟的话语和青蛙的话语,尝试读出该人物的语气,看看谁能表现出青蛙的自信和傲慢,体现出小鸟的诚恳劝告。此后笔者又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大家觉得小鸟说的话是不是有道理呢?天到底是小鸟说的那么大,还是青蛙说的那样,只有一点点小呢?”学生认为:“小鸟的话是正确的。”“那么青蛙为何一直都觉得小鸟的话说得不正确呢?”学生认为:“青蛙是一个盲目自信的家伙,只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你觉得青蛙这种看待事物的方法是否正确呢?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偶尔会成为青蛙这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深入体会寓言故事的主旨。
  设置问题式支架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困惑,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更为有效。除此以外,笔者还考虑到了将问题式支架和课文的学习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找到文本阅读的重点在哪里,阅读会更有针对性。
  三、探究式支架,实现迁移
  针对小学生思考能力不强,不太懂得怎样自主迁移这个问题,笔者尝试设置了探究式支架,利用支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实现迁移。在探究式支架中,设置了一些探究的主题,学生尝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思考,或借助搜索查询,或借助集体思考,尝试立体化地展开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在探究式支架的辅助下,学生并不只是明白了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借助该主题的探究了解了怎样展开学习,能促使学生实现有效迁移。
  二年级下册第2课《找春天》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文章从春天的景物入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展现出了春天的美。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写作手法,笔者采用了探究式支架的方式,鼓励学生展开主题探究:“这篇文章是怎样展现春天景物的呢?”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自主思考,有学生发现文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认为文章将小草、野花等比喻春天。该学生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发现其他的同学发现作者还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在比喻的同时将春天拟人化,使其成为一个活泼的女子。该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思考过于简单,这样就促使学生掌握了更多阅读方法。
  在探究式支架的辅助下,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并借鉴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自己的眼界和思路都得到了拓展。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品味作品的美感。笔者还鼓励学生将自己探究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这样就有效地实现了知识迁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四、实践式支架,加强语用
  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所以我在设置支架的时候也考虑到了学生的这个特点,常常设置实践式支架,组织学生參与到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式支架的辅助下,学生亲手去触摸、去感受,通过实践获得更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和课文中谈到的事物进行亲密接触,这样就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体会到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5课《玲玲的画》的时候,笔者构筑了实践式支架,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只要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这个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超级变变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了哪些糟糕的事情,并思考该怎样弥补。有的学生提出:“我擦橡皮的时候将本子擦破了,我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提出了建议:“我也会这样,我会用一张透明胶将它粘贴起来。”还有的学生提出:“我会将本子拆开,将擦坏的纸拿出来,将好的纸替换进去,这样本子就和新的一样。”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实践式支架的辅助下,学生认识到书本并不是自己获得知识的唯一方法,若要真正获得知识,还要大胆质疑,在实践生活中去感受。这样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进行阅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促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有良好的语感,发展其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然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要想提高其阅读能力并非易事,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通过构筑支架的方式辅助学生展开阅读,促使学生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玲.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中),2016(12):53.
  [2]戚丽丽.例谈语文课堂“阅读支架”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7(8):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5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