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教育与初中音乐教学关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道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基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促进道德教育是一种有效手段。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人的审美功能,促进人的三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教育可以让学生热爱音乐,音乐作品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音乐具有娱乐功能,但这只是其功能之一,塑造人类灵魂、完善人的生命过程、促进人的素养提升才是其本质功能。道德与音乐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掌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道德教育;音乐教育;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道德养成方式多种多样,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在人的道德养成上至关重要,而音乐的促进功能往往更胜一筹。初中学生正处幼年时代向成人时代转变的第一关口,必需进行有效引导才能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提升,积淀良好的道德基础。初中音乐教学在提高中学生道德水平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本文从德育教学与音乐教学关系简述、差异化初中音乐教学、以歌为体提升中学生道德水平几方面,对德育教学与初中音乐教学之间关系展开论述,意在完善初中音乐教学,促进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发展。
  一、德育教学与音乐教学概述
  初中音乐课程通常只注重技能传授,德育教育并未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部分老师甚至认为,音乐教学与德育教学并无本质关系,音乐教学是副科,教不教无所谓,不影响升学就业,这也是传统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德育空白或渗透缺失的主要原因。而音乐教学一旦失去德育教育,首先会存在方向性迷失,这在现代中国尤其明显,比如,因流行乐兴起,传统戏曲日渐式微;其次,会削弱初中音乐教学基础,因为德育不完善,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对音乐学习不深入,导致其音乐基本功差。“没有德育的教学是一种无用的手段”的内涵正在于此。
  本质来看,德育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音乐教育则能助力学生的道德构建,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就是说,德育教育与音乐教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体而言,以德为本,实施差异化初中音乐教学及以歌为本,促进初中生德育水平提升是德育教育与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所在。
  二、以德为本,确立差异化初中音乐教学
  以德为本,确立差异化初中音乐教学即以道德培育为主体,以不同的音乐学习与领会能力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展开初中音乐教学。
  正面道德教育,即初中音乐课堂必需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和学校整体德育教学相配合展开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遵章守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以此端正初中生的学习意识、态度,构建良好的班风、学风,奠定初中生音乐教学基础,确保方向正确。
  以初中音乐教程、音乐课堂实践为切入点进行德育教育组织,以此规避传统单一、说教、埴鸭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例如,可以采用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学目标辩论、讨论等方式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春风化雨式的德育教育理念,让音乐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平台,让德育教育自然而然地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渗透,提升初中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展开差异化教学。每个人的学习领悟能力总会有所不同,表现在音乐教学方面,识谱能力、先天性表演因素等均会约束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积极性。音乐老师有必要从学生的个体条件差异入手展开初中音乐教学。
  坚持以教材中心,采用多元化音乐教学策略。即以初中音乐教材的主旨、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为基础进行音乐及德育教育,将民族传统音乐及蕴藏其中的道德思想、观点加以提炼,形成教学课件,完成音乐与德育同步教学。
  三、以歌为本,促进初中生德育教育水平提升
  從学生的发展成长角度来看,音乐教育肯的德育引导、教化作用极为突出,其它学科无法取代。在学习、欣赏甚至表演音乐作品过程中,学生可以不知不觉地获得各种正能量,获得真善美的体验,就此奠定初中生正确的“三观”形成基础,增强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因此,对于德育教育而言,音乐教学的“寓教于乐”平台特征极为明显。比如,《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作品有合唱、轮唱、对唱、独唱等表演形式,表演者技术出众、阵容强大、形式多变、场面宏伟、气势磅礴,具有明显的积极性,初中学生欣赏、学习这部作品可以从内心真正体验到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从而产生不畏艰难、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与信念,这其实就是对初中生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所谓音乐教育,其实就是利用音乐本身富涵的各种寓意及优美、激昂的旋律来对人产生吸引力与感召功能,能有效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学习与欣赏目标。欣赏者的内心一旦因优美的音乐旋律、歌词内容而形成内心和谐、共振,其正义、高尚的力量会不由自主地得到激发,对生活、对未来人生憧憬与追求便会更加迫切,动力也会更加强劲,长此以往,完美、完善而健全的人格特质会逐步形成。比如,柴可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首先把正在遭受苦难者的内心痛苦传递给学习者、欣赏者,其次把观众拯救苦难者的勇气、决心深入激发出来。《世上只有妈妈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开口即唱的优秀作品,无论男女、老幼对其均非常熟悉,究其原因,就是作品把失却母爱的孩子的内心痛苦、孤独传递给所有人,同时传递出来的还有对母爱的渴望,表演者的动情表演会将所有听众内心的感动之弦无数次拔动,流下同情的泪水,完成道德层面的升化。因此,只要教学课件中的音乐作品选择准确,讲解清晰、完善,表演真实到位,必然能有效引导初中生向好向善,在完成各门功课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实现音乐学习与道德提升同步推进的预期教学效果,将教育改革及新课标的本质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小结
  音乐教育从来都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其最典型的功能就表现在具有良好的道德教育功能。而其前提就在于学校、音乐老师是否重视音乐教育,是否能将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新课标的精神主旨真正领会、吃透。基于初中音乐教学提升初中生的德育教育质量,关乎学生的未来成长及人生之路顺逆,会对国民整体素质产生决定性影响。“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贺渌汀)。”而将德育教育全面渗透于初中音乐教学时,可以在培育学生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及高尚情操等过程中,促进其综合素养提升,提高他们的自尊、自爱意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通俗一点说就是先树人、后学习,引导初中生学会如何为人处事。通过准确的音乐教学把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其对音乐作品情感进行全面把握,由此体验到家国、民族苦难及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提高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形成并获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与动力,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2]刘小玉.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3]李春香.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58).
  [4]马银杏.试析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中华少年,2017(8).
  [5]赵悦.音乐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与实现探析[J].戏剧家,2018(8).
  作者简介:夏明珠(1997—),汉族,女,湖南,本科,研究方向:音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4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