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和血压控制情况调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对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和血压控制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将于2016年5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中药制剂、传统制剂和推荐制剂是主要降压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包括乌兰十三味散、牛黄降压丸和珍宝丸等;传统制剂包括降压零号和复方利血平等;推荐制剂有ARB、ACEI、βRBCCB和利尿剂。结果 经过治疗,患者血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是平均收缩压为124.6±9.3 mmHg,平均舒张压为78.6±4.7 mmHg,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中有87.5%的患者使用推荐制剂,单一和二联制剂的应用都比较规范,但三种制剂选择方面存在局限性,重复使用问题明显,这可能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压不达标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基层医院;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情况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2..01
作为当前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病,高血压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物,但是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容易对患者肝肾功能造成损害,使机体水电解质紊乱,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所以,安全合理的服用降压药物能够让患者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对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和血压控制情况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于2016年5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中有男性78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均在50-85岁之间,病程为3年到10年。按照《中国高血压预防指南》将患者高血压情况进行分级,其中有38例属于Ⅰ级高血压患者,52例属于Ⅱ级高血压患者,30例属于Ⅲ级高血压患者。
1.2 排除标准
将患有重大疾病患者、继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精神失常患者排除在外。
1.3 方法
为了更好统计,将所有降压药物分成传统制剂、中药制剂和推荐制剂三种。其中,重要制剂包括乌兰十三味散、牛黄降压丸和珍宝丸等;传统制剂包括降壓零号和复方利血平等;推荐制剂有ARB、ACEI、βRBCCB和利
尿剂[2]。
用药方式:初始阶段使用单种制剂、长效制剂,逐渐增加药物种类。推荐制剂由单制剂增加到联合应用。
1.4 高血压达标标准
服用药物后,于早上八点为患者检测血压状况,连续3天患者收缩压小于140 mmHg,舒张压小于90 mHg,住院治疗时间在15天到25天之间。
高血压达标标准=达标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使用t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达标情况:患者入院时平均收缩压为(154.4±14.6)mmHg,平均舒张压为(92.1±8.7)mmHg,经过治疗,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24.6±9.3)mmHg,平均舒张压为(78.6±4.7)mmHg。与治疗之前相比,患者经过治疗,需要有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3 讨 论
要相对高血压进行有效控制,不但需要患者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还要科学用药,只有这样,才能对心脑血管疾病起到预防作用,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基层医生为患者推荐用药对患者血压控制产生重要影响。本次研究通过对在我院接受救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和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选择高血压药物基本符合规范要求。本次研究中,用药原则以优先使用单一制剂和长效制剂为主,逐渐增加药品,其中一半以上患者使用单一制剂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达到标准要求。在本次研究中,应用指南推荐的制剂的患者占总数的87.5%,经过治疗,患者血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是平均收缩压为(124.6±9.3)mmHg,平均舒张压为(78.6±4.7)mmHg,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中有87.5%的患者使用推荐制剂,单一和二联制剂的应用都比较规范,但三种制剂选择方面存在局限性,重复使用问题明显。本次研究对此作出进一步分析,找出差距以提升基层医院高血压管理质量,使达标率增加。
参考文献
[1] 邓利群,单卓华,马立萍,等.北京部分社区就诊高血压患者治疗及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2016,(08):112.
[2] 崔 萍,郭晨贤,尤忠一,等.对武进区老年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69.
本文编辑:李 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2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