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情感熏陶,感受语文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现代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情感熏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若能在起承转合的教学结构中做到“起”中营情、“承”中注情、“转”中掘情、“合”中聚情。既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又可与作者之间达到情感的共鸣,进而潜移默化的启迪学生。
  关键詞:课堂结构;起承转合;情感熏陶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从该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①。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若能巧用它,将能更好让学生与作者之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启迪学生,引发自己的思索,达到教学目的,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起承转合”②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而今天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起”为一堂课的开头,即导入。“承”为课堂中的初识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转”为探究质疑。“合”为课堂小结与升华。而在这课堂教学结构的四个环节中都可融入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使课堂效果更为出彩。
  一、“起”中营情
  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出色的导入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智慧的火花,那么在导入中营造课堂所需的情感氛围,达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是必要的。例如我在上《斑羚飞度》一课时,就采用了故事导入法,讲了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为了生存,面对熊熊燃绕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抱成一个团。为了能够有一丝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却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当我讲完这个故事时,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接着我又讲到: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些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我请学生谈了谈听完这则故事的感受。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从这则故事中获得了启迪,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以及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再例如,我在上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我用了一首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的歌曲作为了这首诗歌的导入,随着音乐响起,老师和同学合着拍子一起唱吟起来: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顿时,整个课堂还未正式上课便漫溢出了一股浓浓的乡愁气息。这为学生能更好的体会思家念国的感情而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承”中注情
  在学生初识课文时,如何去感知课文呢,读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金克木老先生曾经说过:“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刘勰有这样一句话——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③,这句话是说:读“文”是入“情”的前提。这种传统的文学批评精华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语句,扣紧语言文字,用心去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再也不用教师歇斯底里大喊“请同学们读出感情”之类的话来了,初识感知课文的情感便自然流露于同学们的朗读之体会中了。例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就先用大屏幕展示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再用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从油画里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那充满忧伤的音乐中去初识课文,从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那步履蹒跚的背影描绘中,学生体会到了父亲无声的爱,想到了今后如何回报自己的父亲,由感恩想到了报恩,此时此刻,学生思绪飞扬,两眼含泪,情感充沛,匠心毕现,真正文心斐然。做到了“承”中注情。
  三、“转”中掘情
  课堂上学生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良好局面,就会有很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的探究质疑中,老师不动声色引导学生认真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分析情感,体味情感,披文入情,交相渗透,达到最佳的融情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学生围绕着叔叔于勒从落魄到发财,再到落魄,菲利普夫妇的情感也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进行探究分析时,流露出的对菲利普夫妇唯钱是图的鄙夷,对叔叔于勒的同情,对亲情冷漠的哀叹溢于言表;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学生在分析时感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对范进的前后不同的态度变化,显示了范进周围人们的情感也是变化无常的,也揭示了他们不同的心态,进而让学生产生了对比,联想到了如今的幸福生活。经过老师的引导,他们更是挖掘出要把珍惜现在读书的机会,把握好自己的明天,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合”中聚情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好课堂小结,既可以冶情励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也可以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此,如能把课堂小结与情感的提升相结合,那将可对一堂课起到画龙点睛之用,从而达到一种余音绕梁,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我在上了《关雎》和《蒹葭》后设计了这样的小结:“缠绵的情思是世上最美的情感之一,那爱不管是凄婉抑或豪迈,都永远那么美丽,于是李商隐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美,如此之缠绵,我们的古人用青山绿水、古朴真淳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们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致橡树》吧,你所获得的将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对心灵的滋养与洗涤。”这个小结照应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感情有朦胧向往的心理特征,他们自然愿意去品读了解同类的作品,从中去找出情感的源头。
  可见,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去进行情感的渗透和价值观的培养。“起”中营情,学生初置氛围;“承”中注情,学生以读感悟;“转”中掘情,学生用探联想;“合”中聚情,学生结中升华。让语文教学如诗一般,情境交融,意蕴绵长。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2] 元朝 范德玑《诗格》
  [3] 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
  (作者单位:成都天府新区新兴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