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相互促进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的群体性分化,不仅是土地流转的基础条件,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土地流转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关乎城镇建设的土地利用,合理的土地流转可以为城镇建设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土地管理相关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基础上,提升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为新型城镇的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与此相对应的,城镇居民群体的扩大,规模化生产模式的推进,也使得农产品市场需求向着多元化发展,对土地流转的经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市场基础;群体分化;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415074
  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区域土地流转管理问题凸显出来,以土地为中心的矛盾越发复杂。这些管理问题及发展矛盾的处理,不仅关系着农民的基本权益保障,与现代农业的改革深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标志,同时也是土地流转的重要影响条件,需要相关部门站在农民身份分化的角度上,通过全面分析、观察,制定合理的鼓励、引导政策,顺应农村、城市的实际需求,开展管理工作。
  1 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1.1 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群体分化的影响
  中国属于农业大国,经济体制的优化改革从农村地区开始发展,然后推广到城镇区域。农村区域实行的家庭联产制度不仅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制度与经营模式的转变,使我国农业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与此同时,粮食及农副产品的大幅度增长,提升了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保护了农民的基本经济权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使农业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与此相对应的,土地生产方式的转变,粮食产量过剩,也使得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连带着产生了土地流转方面的问题,为新型城镇的建设带来了难题。针对该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通过调整土地流转规范制度,为土地发挥基本的生产功能提供保障。农村劳动力群体性转移,加速了农民群体分化的过程,也带来了新的城镇管理问题,即市民与农民的群体划分界限,农民向着市民身份的转变应该如何规范?现代农民到底应该具备何种特征?针对该种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规范,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的同时,深化新型农民的引导,推动土地流转机制的优化改革。
  1.2 农民职业化身份的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
  现阶段,农民普遍有身份与职业2种属性,这不仅是经济改革发展的特定产物,也是现代农业赋予农民特殊使命,凸显了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主体地位。由于农业生产模式的现代化改革,机械化逐步替代了人力耕耘;现代家庭农业生产取代了单一家庭生存农业;细碎化的农业经营被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取代,土地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土地流转管理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与城镇化的改革发展为农民职业化的身份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政府部门在规范土地流转形式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农民身份的转化。
  当今社会,现代化农业发展进入到后农业阶段,土地流转问题不仅属于民生管理方面,还影响着农业经营的发展情况。因此,应该结合农民、土地的多重属性来选择合适的流转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能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加快农民向市民化转化的速度,为土地流转夯实制度基础。与此同时,非农产业的经济效益相较于农业产业更高,用管理政策确定土地流转运营形式,可以降低土地抛荒比例,协调土地生产要素,保证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基础。
  1.3 农民身份的转变能够为新型城镇化改革提供基础 尽管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在农村区域的开展加速了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步伐,用地的农民获取了更多的土地增值利益,但在制度实行过程中仍旧面临一些管理问题。劳动力大量迁移,农民的市民化身份转化,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新型农民的管理却更加复杂。新型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实际上是人口的城镇化转变。因此,在土地流转管理工作需要与农民市民化工作协调进行,在保证城乡一体发展进程的同时,确保区域人口身份管理的稳定性;农民身份向着市民化转变可以提升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激发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加速产业集成化发展的速率,进而提升区域城镇化程度。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人地矛盾,缓解农业生产“丰收悖论”问题,通过合理选择土地流转的方式,能够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合理进行转移,最终实现人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2 在农村区域进行土地流转管理对新型城镇化实践发展的影响 现代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农业产业运营形势的转变,使农业逐步迈入了后现代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却制约了集成化、机械化农业模式的改革进程。因此,以原有的小农模式作为生产基础,通过土地流转管理将土地进行集中管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阶段,部分农村区域在土地管理、规划方面缺乏经验,实际的生产效率较低,使得土地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早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生产管理,需要将土地进行细致的分割,以满足农民分散生产、经营的需要,也导致了土地管理细碎化问题突出,生产成本相较于集成化更高。因此,通过鼓励土地流转经营,将闲散的劳动力从原有的细碎生产中解放出来,合理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将土地资源集中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升现代农业改革的效率,还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在于农民生产观念的转变,在为农民市民化身份转变提供基础的同时,深化对土地集中化管理、流转的认识,可以为劳动力的解放与农业生产机械化改革提供认识基础。
  3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促进土地集中流转方面的作用3.1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土地流转提供市场基础
  农村土地流转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方式,也是缓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新型城镇化助推农村土地流转。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下,城镇规模显著提升。城镇化发展需要农村土地向城镇流动,储备规模合理的城市用地能确保城市竞争力。在市域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需流转农村或城郊土地以满足农民市民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产业转型用地需求,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土地流转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地经营集中滞后于农村非农化进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城乡协同发展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流转市场。
  3.2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刺激土地流转的实践发展 农民身份的市民化转变速度加快,使城镇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人力支持,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社会分工被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城镇需要的农产品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也随之改变。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彰显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属性。在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前提下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以应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为提供多样化农产品,政府要发挥主导地位,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支持,促进农民群体分化,多渠道筹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职业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和市场主体。制定惠“农”政策,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鼓励农村土地向职业农民和经营农业的龙头企业流转,根据土质特征,支持具有特定属性的土地向特定的职业农民流转,充分体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 袁久红,毕鸿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县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1):1-5.
  [2] 贺文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东方论坛,2016(6):55-63.
  [3] 向鹏成,徐伟.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风险识别[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1):110-118.
  [4] 苗绘,魏冬梅,陈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集合信托流转模式创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