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读职业高中后心理调适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是《农村初级中学教育与县域职业高中教育有效衔接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子课题。初中生在“被迫”升入职高后,其心理和生理日趋成熟,但是由于自卑和成绩不好等诸多因素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已给社会、职业教育和其本身带来了极大隐患。查找和分析问题形成的本质,并使用适当的方法促其调整心态,解决其心理问题和障碍,对社会、职业教育和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就职高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的表现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关    键   词]  职高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调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34-02
   在做《农村初级中学教育与县域职业高中教育有效衔接策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生在进入职高就读一段时期以后,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睡觉;故意破坏公物;抽烟、打架,搞小团体等诸多问题和现象。查找原因发现这些学生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继续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初中生读职高的愿景不到10%,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重“普”轻“职”,哪怕是成绩相当差的学生和家长也愿意花大钱去上普高借读,只要有可能的情况下。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和普高的教育资源有限,导致这些学生“被迫”就读职高,这也为他们职高学习和生活产生心理障碍和问题留下隐患。还有一个被社会严重忽略的因素,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中,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较小学生和高中生更为突出。[1]他们中间有很多心理问题和障碍已经非常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初中毕业时,他们的文化课水平甚至不如优等的小学生。那么,这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职高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自尊与自卑的交织
   自卑心理就是长期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没有勇气去尝试和改变自己。例如,我接触过几个学生,居然在亲戚和朋友面前都不敢承认自己是职高的学生,担心自己承受不了世俗歧视的眼光。这样的结果很容易导致职高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从而产生厌学、逃课,躲进网络虚拟空间去寻找心灵的寄托,具体表现是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但是,从另一个人性方面来讲,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心理学家维纳(1974)的归因理论告诉我们,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使人感到内疚与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职高学生也不例外的把自己的学习不好、生活不满等情况归因于同学、任课教师、学校和职业教育。长期处在这种愤懑、焦虑和敌意中,可想而知,他们的心理会健康吗?
   (二)升学的愿望和不良学习、行为习惯以及现实的学习评价结果交织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普高没考上,只能选择职高的初中学生比例占到44.5%,而选择职高的目标是考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5.6%。这两组数据告诉我们,有一半学生是被迫无奈才上职高的,更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上职高的理由还是升学,这样的高比例表明,不管是普高,还是职高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升学欲望。这种欲望一是深受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二是现代教育、社会招考等政策的导向所致,三是家长及学生歧视“工匠”身份,认为工人没有社会前途。强烈的升学欲望本无可厚非,但是,实际情况是职高学生这种强烈的升学欲望和严重的不良学习、行为习惯交织在一起,反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就像唐吉珂德一样,分不清现实和虚幻,最终导致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辍学。职业教育为了生存下来,在课程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普高化”,也让学生产生厌学和辍学思想。
   (三)希望被关注与独立意识交织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并不是个体获得成就的唯一因素,除了成就动机以外,社会的赞扬、团体的规范、个人的兴趣等都是促使个人获得成就的重要因素。[2]职高生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不理想,被家长和教师边缘化,走进职高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发展。随后却发现社会、家庭、学校、同学的认可度、关注度下降,根据马斯洛的认知理论认为“即使是孩子,都有要求主动性和独立性”,[3]这两种情况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交织。心理的脆弱,没有宣泄的出口,教师的打击,社会上异样的眼光等诸多因素加在不太成熟的职高生身上,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心理问题和障碍。
   对于问题学生,学校和教师的力量虽然作用巨大,但也必须依靠家长、社会的作用,这样才能消除隐患,为社会贡献一大批高技能型人才。
   二、解决措施
   (一)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的中心角色,班主任老师一方面要强化角色意识,认真履行角色职责和义务,另一方面又不要以教育者自居,而要注意角色的转换[4]。调查发现,有热心、爱心、专业知识丰富的班主任所带班级的学生的面貌好于其他班级。对于职业学校,由于很多初中学生就有心理问题和障碍,在上了职高以后,又出现许多问题学生,所以班主任的角色更加重要。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以班主任为榜样,行为习惯以班主任为准则和效仿对象。所以,班主任必须用饱满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尊重、容忍心、真心的付出来熨帖这些问题学生的受伤心灵,培养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技能型人才。
   (二)科任教师的关注度
   科任教师指的是专门上课却未任该班班主任的教师。教育学生在思想上的健康成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科任教师的作用同样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只有各科教师在教育上形成合力,才能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于在校期间获得心智上的健康全面地发展。然而,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科任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上课,不管教育;班主任认为管理班级是自己的事,科任教师的插手有点“碍手碍脚”,是多事。学校领导在考评一个班级的时候,也总是把工作业绩压在班主任的身上,而不考虑科任教师。其实,科任教师的育人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学生通常希望教师能关注自己,哪怕是在犯了一些错误之后,他也希望教师能及时指出、提出中肯的批评或能通过某种方式加以暗示。大凡那些酿成大错的学生多半是因为最初犯一些小错当时的教師没有能够及时给他纠正终而发展成为大错。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普通的科任教师,学生通常尊重那些善待自己的教师,尊重那些对学生有错能够提出善意的批评意见的教师。相反,学生并不尊重那些对待学生有了过错却袖手旁观的教师。所以,课任教师绝不能在学生面前忽视自己的存在,首先在认识上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时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己任,不忘“育人”二字。    (三)家长和社会
   根据调查问卷,有54%的家长对孩子选择就读职高的态度是没考取普高只能读职高,可见家长重职轻普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是不认可的或者是不了解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或者态度也是有极大地问题的。这个问题也离不开社会传统思想的烙印。同时,我们知道很多家长离开家园,变成了农民工,对孩子的教育缺失,也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和障碍的重要原因。所以,我认为这是个社会问题,必须从国家的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现在的各大城市积分政策,或许能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生自身
   班主任、课任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帮助终究是外因。职高生作为成年或者即将成年,我们必须找准内因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因为,每个个案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必须:首先,多交朋友。友谊是心灵的润滑剂,是心灵鸡汤。当遇到压力时,可以向朋友诉说,释放压力。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其次,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作为职高生,我们要理解出门务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理解学校对我们的培养之情,理解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和培养。通过理解,我们会感受生活的美妙,融化心理问题。最后,找准目标,坚定信念。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具有坚定的信念。不管逆境还是困难面前,我们要有一颗强大的心理,把它作为一种人生磨炼,困难只是成功路上的一颗小小的绊脚石。这一点需要我们学校的德育部门多做工作,多想办法,创新工作思路,为学生的成长铺路垫石。
   存在心理问题和障碍的职高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巨大隐患。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企业的快速发展与高技能人才的供应成为一对矛盾共同体。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人们的择业观念发生着巨变,致使高技能人才总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整个社会应该群策群力,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把本身就是弱势的职高生培养成健康、文明、有专业特长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成联.农村初中生自我和谐、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4.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袁振國.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