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提升的实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部2011年制定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小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小学生对语文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要重视小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 核心素养 实现路径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自此以后,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既有自己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亦是以后语文教育的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实现意义重大。作者本人是一个长期从事基层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本文就根据作者本人长期的教学经验来简单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实现的方法路径。
  一、必须重视小学生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提高自己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路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首先,必须重视课内阅读。课内阅读主要是指对教科书中文章的阅读,教科书中的文章绝大部分文辞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其优美的修辞描写、准确的感情的表达,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的妙处,最终通过学生的细心品味,化人为己。最终能够举一反三,在自己的作文习作中能够借鉴运用课内文章的优美修辞、谋篇布局的奇妙方法。在学生对课内的文章的阅读中要避免泛泛而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体会到作者写作的特点。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的理解心理特点是重感性,轻理性,教师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讲解,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讲解对文章段落的划分和段落大意的总结,这些都是理性的教学方法,这种理性的教学方法并不怎么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发育阶段特征。阅读,特别是一定量的阅读是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除了课内阅读,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即使没有教师的认真细致的理性的讲解,也会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各种必要的语文写作知识,能够学会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要重视个性化阅读,有的学生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学生的阅读的书籍文章的方面各不相同,不管怎样,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兴趣,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
  二、要重视小学生对语文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知识的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的初级阶段,人生阅历少,基础知识积累不够,而语文是一门基础性非常强的学科,要学好语文,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读写的表达能力,必须重视基础的语文知识的积累。
  小学阶段,必须重视以下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一,要做到能够读懂一般性文字材料,必须掌握三千多些的汉字,对汉字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基础性的;第二,中国汉语是由几千年的历史积累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积累了大量的言简意亥、表意丰富的成语和歇后语等历史语言文化遗产,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在平时的积累;第三,中国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大量的古诗词是中华语言文明的精华,小学生阶段应该背会500首左右的古典诗词;第四,中国历史上换积累下来了大量的古典文言文,这些文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精华思想,而且文辞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对于那些五六年级的高年级的小学生,要适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古典文言文,有能力的可以引导他们阅读背诵《古文观止》的一些美文,比如《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的某些节选文章;第五,要积累一些国学经典,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传统国学经典;第六,引导学生精读一些近现代的经典文章,甚至背诵。小学生要实现达到《课标》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多做这方面的积累,必将大有裨益。
  三、要重视小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思考是人类学习获得外部知识,实现对外部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德国学者布莱希特也曾说过说:“思想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语文中的一些知识的掌握需要以记忆为主,而要实现对文章的深入的理解,就必须思考。但是,在当今的我国语文课堂上,各种假问题、浅思考、不思考现象,比比皆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设计真正的有深度的,需要学生通过一定深度的思考,才能达到对文章理解的问题。
  首先,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只有通过一定的深入的思考,才有可能得到答案,要避免随便的非常浅显的反问式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随口答出答案。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寓言两则中的《邯郸学步》一文,该文章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这则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这样的问题必须经过学生的一定思考,才有可能回答这样的问题。
  其二,不给学生的唯一答案。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在教室课堂上给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就不能限定于一个唯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
  [2] 张亚 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学探索2016(10)
  [3] 杨春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析(J),科学咨询2018(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