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效率低下。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用“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导日常教学,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笔者认为,一节高效的数学课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教师导得法、课中勤动手、课后重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金字塔理论;主导应用
  “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告诉我们,在多种学习方式中,24小时后的平均保持率分别有以下几种方式。
  1.传统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2.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3.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4.“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5.“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6.“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7.“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很明显,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认为,一节高效的数学课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课前导得法、课中勤动手、课后重应用。
  一、课前导得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指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活动方式是“导”,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好学法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以及适时点拨学生疑难。
  1.导入新课要“巧”
  新课的导入须讲技巧,特级教师钱金铎在《认识分数》一课中,为了引出分数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师:“现在我们以拍手的方式分苹果,分到几个就拍几下。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学生拍2下。“2个苹果平均分给2给小朋友”——学生1下。“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学生不拍了。当学生的想法和实际操作有了冲突,更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苹果可以分成半个,但拍手不能拍半下,那怎么办呢?老师适时提出《认识分数》进入新课,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这种导入的效果不是一般的情境图导入能比拟的。
  2.做好学法指导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小学生认知少,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导得好、导得巧就能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能力展现出来,收获高效的数学课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常规,包括如何做好课前准备、学会倾听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发言、何时收拾学具等,小组合作时要事先分工,发言时音量适中,此外,教师还要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当然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在选择指导方法时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操作演示法。可以由教师示范性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演示中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观察的方法、顺序,写好发现。使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培养。
  3.導得及时
  课堂数学是数字和符合的组合,抽象无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能抓住有利时机,巧妙设计突破重难点的环节,包括练习、过渡语,合理利用迁移,用问题或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思维的碰撞,并对学生作有效的指导,及时反馈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理解新知,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
  笔者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中,当学生认识了后,笔者巧妙地出示了这一组图
  提问:这三个图形的阴影部分都用表示对吗?学生很快判断出第一对,第二错,因为没有平均分,此时,笔者故意说:“那第三肯定对了,我把它平均分开的。”顿时引起学生的争议:不能用,而应该用。老师利用学生已掌握好的“平均分”去判断,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图能很自然很巧妙地让学生从迁移到 ,这节课的难点就突破了。
  二、课中勤动手
  学生勤动手是指数学课堂中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做中学。“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第六种学习方式,“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学效果可以达到75%。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可见,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动手操作绝不是单一的动手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会有所发现,每个人的观察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想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体验,让他们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会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而,使其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不但收获了新知识,也学到了学习方法,这就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做到了“授之以渔”。 总的来说,动手操作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新知,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圆柱的的表面积》之前,学生动手剥大小不同的橘子皮和香蕉皮,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课中设计动手剪的环节:把准备好的圆柱表面的包装纸剪开。
  思考:1.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面?把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形?2.圆柱表面积公式可以怎么算?
  在展开侧面的时候,学生通过动手剪,观察,发现有两种情况:有些同学剪开后是长方形,有学同学剪开后是平行四边形。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就会和同学对比、交流讨论:怎样剪会剪出长方形?怎样剪会剪出平行四边形。学生会一边操作一边思考的,直观操作使学生快速获得第一手资料,当这些资料和同伴的不同,学生自然会动脑思考,自主探究,和同伴商量讨论,自然就上升到合作交流的环节了。到此,不用老师告诉他沿着高剪开得到长方形,斜着剪开得到平行四边形了。同时,学生也能很快发现剪出的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攻克了难点后很快就可推导出公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来的公式是不用刻意去背的,因为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大脑中有了深刻的记忆。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做”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思”的时间交给学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全过程,让课堂充满活力,展示了每个学生的个性。这是教师反复示范、诸多讲解不能代替的。笔者深刻地体会到: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仅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就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实现。
  三、课后重应用
  “学习金字塔”最后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所以,笔者认为最好的效果是让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去教别人、教家长、教同学。这就要求学生口、脑并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后15分钟的安排如下。
  1.把刚才所学知识的推导过程复述一遍给同组的同学听,组内同学轮着讲,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迅速完成对应练习,然后组内评议是否正确,说出以什么知识为指导,不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原因导致,解题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还有没有更巧妙的办法?
  如果课堂上没有讲完,老师鼓励学生课后可继续讲给同学听,回家讲给家人听。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讲”中,实际是口、脑并用,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把知识的产生、发展、运用过程全部重现,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样的学习效率高达90%,且不易遗忘,会掌握得很牢固,从而实现了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是为了实现高效课堂,而课改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自觉肩负起这个重任,走向成功彼岸的教学之路,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立勤.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刘学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254.
  [3]周姣术,朱华.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J].学理论,2017(08):172-1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