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观照“荷”的各类写法,引导学生写出“个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对《爱莲说》《芙蕖》《荷塘月色》《清塘荷韵》四篇经典写“荷”的文章进行系列比较阅读,重在比较作者带着各自不同生命体验的“荷”的“立意”。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学习四位作者“立意之独特”,在阅读中打上精神的底子,进而在写作中写出“个性”。
  [关 键 词] 荷;比较阅读;立意;表达;个性写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198-02
  “荷”,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地下茎称作藕,果实为莲子,花叶可供观赏。千百年来,“莲”一直是文人笔下的至爱,因而在文学史中也留下了无数关于“莲”的优美篇章。苏州大学出版社的高职语文教材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中职语文教材分别选入了《芙蕖》《清塘荷韵》《荷塘月色》等同样写荷的佳作。“荷”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精彩呈现,我们感悟到的是与作家本人生命体验密不可分的各具生命力的“荷”的意象。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要博览群书并透彻理解书中之理,写文章才能左右逢源下笔有神。高职学生固然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他们读书破万卷,但是悟透教材所选的典范文本,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却是应该做到的,而在课堂上进行这种由读到写迁移的训练正是为师者的任务。
  我教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创作的《芙蕖》。备课中发现,李渔信奉“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的写作原则,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思想下,他创作了与众不同的《芙蕖》。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李渔的这一创作原则,并把握《芙蕖》的独特立意,特将学生熟悉的北宋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拿来与之进行比较阅读。
  第二年,我又教同样的学生学习《清塘荷韵》,这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1997年86岁高龄时写下的一篇关于北大燕园之“荷”的佳作。又是写荷,不同于《爱莲说》和《芙蕖》,这是一篇白话文作品。我不由得联想起另一篇著名的美文作品,即朱自清先生写清华之“荷”的《荷塘月色》。
  至此,我萌生让学生对这四篇经典美文进行系列比较的想法,试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到些什么。因为涉及文言文、白话文,关键能把握写作中最为重要的“立意”及“表达”即可。众所周知,“立意”是一篇文章主脑之所在,文章之高下,贵乎立意;而“表达”则是准确传达文章“立意”的手段。我给学生这样几个思考题:(1)了解四个作者及其创作年代、思想。(2)四个作者笔下的“荷”各具魅力,各显神采,他们是如何分别描写自己心目中的“荷”的?这描写传达了他们各自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两个问题分别关乎文章的表达与立意)(3)通过这一组文章的比较,你有哪些收获?(4)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收获,我试图训练学生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能力:如果让你写“我喜欢的季节”,你该如何写出特色呢?为了让学生对这组比较表述得更加有条理,我给出了表格让他们填写。
  表格在学生的讨论中完成了,因为表格的限制,我只能将学生的发言摘要填入,以省略号提示。比较之余,学生对四篇文章之“立意”和“表达”有了水到渠成的理解。
  在比较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莲”自喻,通过描写荷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精神品质,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志向。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比较中,学生感悟到了李渔对“芙蕖”的酷爱之情,因为酷爱,所以作者精描细绘,通过精彩传神的语言让“芙蕖”的种种“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之处跃然纸上,尤其浓墨重彩刻画的是“可目”之处。因为酷爱,所以作者诚惶诚恐,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甚至担心自己草菅其命,成为罪人一个,真是深情款款。
  在比较中,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朱自清在时代大环境下小知识分子的无奈以及在家庭小环境下一介读书人想要求得内心宁静的心态。作者找到了最好的抒写自己心情的方式,那就是去荷塘、观月色,把自己沉浸在素淡朦胧的月下荷塘中(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一晚上的观赏,使这普通的月下荷塘变得如此独特,使自己在月下荷塘暂得宁静的同时,又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通过比较,学生也感悟到了一个睿智的高龄老人记载了自己前后7年对门前荷塘的观察,记叙了荷花的生长过程,表达了对“荷”的殷殷期盼和对“荷”的顽强生命力的礼赞,传达的是老人对“生命”这个永恒话题的睿智理解。也许因为年龄的原因,学生还无法深切理解这个深刻的话题,但最起码,他们在心中已经留下了这个关于生命话题的印记,而这个印记与“荷”有关。
  第三个问题看来很容易,学生云所欲云,各抒己见,他们大都从两个方面表述,即文章的立意与表达。表达,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诸多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段等。比如,《爱莲说》的托物言志,《芙蕖》中综合运用说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比喻、拟人、顶针、对偶等修辞手法。《荷塘月色》同样综合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比喻、拟人、通感、引用等修辞手法。《清塘荷韵》中运用描写中的动静结合,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立意,这也正是我带着学生比较这系列写“荷”文章的主旨所在。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四位作家笔下的“荷”各具神采,与他们各自的生命体验、与对“荷”的不同理解是分不开的。他们都掌握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这使他们能更加从容地表达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立意,这使他们的文章以各自的风格呈现于中国文学史。
  固然,学生在写文章时,一则无法达到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二则无法企及前人这种“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的独创精神。但是,从对这一系列精彩文章的比较阅读中,为师者最起码让学生深刻领悟了一个道理: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动笔,就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从作文中能看到一个个“我”来。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我喜欢的季节”为标题写片段。我摘引了几个学生的片段如下:
  “我喜欢的季节是冬天。小时候因为冬天下雪了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现在,有时候喜欢坐在温暖的窗前看雪花满天飞舞,那苍茫的景象让我着迷。还有一个奇怪的原因,我喜欢看冬天里人们把自己裹得一层一层的,露出通红的鼻子看你;或者把冻僵的手小心翼翼地掏出来写字,有趣又可爱。”这是一个活泼俏皮的女生的作文片段。
  “我喜欢的季节是冬天,不仅仅是因为冬天让农民有了自己休息的时间;也不仅仅是在冬天里大人孩子可以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增进亲子感情;更主要的是我喜欢在冬天里可以晒到暖暖的太阳,也可以躲在温暖的被窝里睡懒觉。当然更奇妙的还有冬天里有好玩的节日,可以戴面具的万圣节,美丽圣诞树上挂满礼物的圣诞节,可以休长长假期的传统的春节。虽然此时树上光秃秃的,天气寒冷,但我们总能看到淡黄的腊梅在枝头绽放。哦,只要留心,你会发现其实冬天也是色彩斑斓的。”这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的女生的作文片段。
  “我喜欢的季节是秋天。秋天的天空总是很晴朗,我常常抬头仰望,看着看着,自己的心也觉得开阔起来。偶尔有小鸟从天空飞过,你会心里一颤,如果人如鸟儿般自由翱翔,那该有多好。秋天无风,空气有些干燥,偶尔一丝小雨,能让你闻到泥土的气息,湿润的空气滋润着你的脸,你会不自觉地伸出手臂,仰起头,闭上眼睛,来一次深呼吸,此时,你就是那一片叶子,一颗果实,你融入了秋的生命。我喜欢秋天银杏叶的黄,娇嫩而含蓄,在路灯下很安静地绽放她的美。我喜欢秋天枫叶的红,热烈奔放,随处可见她的风姿卓越。”这是一个秀外慧中,喜欢阅读,既文静又洒脱的女生的作文片段。
  从这些片段中我们看到,在教师的大力鼓舞下,学生已经开始写出自己的个性了。只要把这种研读精神种下去,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在不断阅读中越写越好。
  参考文献:
  [1]马成荣,夏英.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準[M].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
  [2]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