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如水般丰盈的教育浸润人的灵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初听《什么是教育》这一书名时,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无聊的“教科书”,阅读时才发觉其中颇具哲学意味。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雅思贝尔斯所理解的教育,我认为这个词是“鲜活”,教育是“人”的教育,它关乎灵魂,不应该是机械僵硬的,不应该被全盘计划的,它应当如水一般丰盈,浸润人的灵魂,使人拥有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如何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
  一、以自由生成的视角捕捉教育的闪光——精神信仰
  雅思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精神信仰本应当是教育本质的闪光点,然而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社会,缺乏信仰正是极易被忽视的危机。反思当下我们的教育,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正逐渐异化为技术。
  这让我联想到之前读的一篇文章,文章把教育历程比喻成一场“通关游戏”,教育只是辅助通关的技术。的确,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似乎已经渐渐忘记教育的目的。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多年,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越跑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教育似乎已经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是规定,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考试。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教育的本质正逐渐湮没,呈现出工具性特征: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有用的技能,从而能够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增强自身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如果教育不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场由他人设计好的游戏,只要投入时间和金钱,配置强大的“装备”,就可以通关。教育需要精神信仰,需要灵肉交流。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所谓教育,是人与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我们应以自由生成的视角直面教育,真正的教育绝对不是依靠“全盘计划”造就的。因为一些所谓的“计划”并没有把自身限制在必须可计划之事上,反而侵吞了属于人的自由,接踵而来的只会是过度训练、知识堆集,这些都是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教育应当自由生成,正如雅思贝尔斯所推崇的苏格拉底“催产式”教育原则。教育应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某一可以栖身的观念体系,泯灭自身鲜活的个性。
  二、以灵动智慧的语言勾勒教育的羽翼——历史传承
  雅思贝尔斯在书中经常提及“历史”一词,他十分重视历史传承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没有历史我们将失去精神。”可见历史传承非常重要。在雅思贝尔斯看来,历史传承最重要的是精神。当人存在的根基因震撼而动摇要重建根基之时,那些精神的本質,只能依靠历史回忆得以保存。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这种回忆方式并不是作为过去单纯的知识,而是当下生活的力量,缺少它,人仿佛又变成了蛮荒时代的人。”
  历史传承的精神力量是人们更为需要的,并且这是一种导向整体的精神力量。“什么地方导向的历史性精神被破坏,那里的教育事业就会陷入危机。”雅思贝尔斯认为不能忽视整体历史,他批判那些鄙弃历史流传作用的人,指出他们所谓的教育只不过是那些不分古今的技能教育、实用知识和有关当代世界的探源问题。
  真正的教育当然不仅如此,因而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学习内容,不仅要正确认识历史,还要全面认识历史。要让孩子们通过了解全面的历史,寻根溯源、直面过去,唤醒历史性精神和生命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为何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风俗、文化来自何方,清晰以后的道路怎么走,树立理想和目标。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实真正能做的,不过只有一件而已。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事。
  那么如何进行历史的传承呢?雅思贝尔斯认为这需依靠语言,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我想这样的语言势必是灵动智慧的,以此勾勒教育的羽翼,方能令千百年来依旧熠熠生辉的教育精神得以传承。
  三、以回归本真的陶冶拨动教育的琴弦——爱与潜能
  雅思贝尔斯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行教育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僵死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似乎已不是教育,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这样的问题更为严峻。
  毋庸置疑,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坚持“爱满天下”的原则。他说“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要传达真正的爱实属不易,台湾的高震东先生曾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之爱?雅思贝尔认为升华、实现潜能、成为自己是爱的三个维度。控制并非爱,相反,控制会使教育的爱落空,爱是对人不自由束缚的解脱。如果没有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只是忙于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提高学生多少分数,这些都是放弃教育责任的表现。教育之爱只有被每个个体真正理解、接受并转化为一种内在需要并表现在外在的教育实践生活中时,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爱。与这样的爱紧密相关的是潜能,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人类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天分中沉睡的因素,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认识到的一切。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教育就像一个个房间或者是一条条道路,可以扩充,也可以变味,它时常会提醒我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我们没有关注到的智慧空间,那些充满精神内涵的意义空间,也许会由于我们的忽视而被弃置。
  而表达真正的爱、激发潜能,需要以回归本真的陶冶来完成。陶冶的目标是全面的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让人的本质显现出来。陶冶没有半点强制意味,完全出于自愿,不是单纯的知识占有,而是通过改变人,帮助人成为他自己,如此真正唤醒其内在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教育”的鲜活,我理想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如水一般丰盈,浸润灵魂,而又润物无声的美好状态。诚然我们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当下的大环境,但我始终相信每一个教育者、每一种教育行为,都是对教育本身的阐述,捍卫教育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神圣职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