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使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都通过网络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等是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意愿高。借助“互联网+”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维护教师身心健康,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C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8-0043-04
  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课题组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做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构建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开放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厦门市及连城县232名初中教师,其中城市教师173人,农村教师59人;男教师95人,女教师137人;涉及十几个不同学科。目的是了解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及需求,并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性地提出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的“教师使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对福建省厦门市和连城县部分中学232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利用“互联网+”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教师对“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使用“问卷星”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交叉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教师上网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教师都上网,其中78.OO%的教师每天都上网,不怎么上网的只有3.OO%。除T作外,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教师占34.00%,l—2小时的占36.00%,2小时以上的占30.OO%。说明教师上网情况普遍,上网时间长。
  平时使用的主要T具中,手机占93.10%,台式电脑占74.57%,笔记本电脑占18.53%,平板电脑占14.66%,其他占0.43%。說明手机与电脑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上网T具。
  (二)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多选)
  结果显示,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以通识性、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如心理讲座、心理书籍等;个性化、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多,如心理咨询、T作坊等。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都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排名前三的形式是心理讲座(73.71%)、心理书籍(66.81%)、心理测验(41.38%)。交叉分析表明,女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排第一位的形式是参加心理测试,男教师排第一位的是心理咨询;40岁以下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排第一位的形式是心理讲座,40岁以上教师排第一位的是心理书籍;未婚教师中排第一位的是心理讲座,这可能与年轻教师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和心理讲座有关。
  (三)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多选)
  结果显示,62.50%的教师曾经通过网络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男教师比例高于女教师。交叉分析表明,30岁以下教师通过网络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76.00%;七年级教师达到73.97%,比八、九年级教师接触网络的比例高,八、九年级均在45.00%左右。
  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站(79.31%)、微信(69.66%)、QQ(28.97%),表明网站、微信等是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心理测验是教师通过网络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最普遍的形式。教师通过网络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文章(65.52%)、心理测验(62.93%)、网络心理讲座(36.21%)。看文章、做心理测验是教师最常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这种形式更多属于自我学习。另外,教师比较喜欢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也是心理健康文章、心理测验、网络心理讲座,但也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喜欢心理咨询、心理电影、心理情景剧,这表明教师涉猎范围广,喜欢的形式比较多元。其中,未婚教师尤其喜欢心理测验,达到72.22%,已婚教师比较喜欢心理健康教育文章,达到57.94%。
  (四)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多选)
  1.通过网络寻求帮助意愿高。
  关于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帮助,结果显示,需要辅导帮助的教师有一半左右;男教师比女教师需求高;研究生学历教师的需求高于其他学历;化学学科教师需求最高,这可能与化学学科教师升学压力大有关。另外,政治、语文、数学属于中考学科,教师寻求帮助的需求也比较高。
  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交叉分析表明,男教师意愿略高于女教师;40—50岁教师比例最高;已婚教师高于未婚教师;大专学历教师意愿最高;农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更喜欢利用网络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帮助的教师占56.90%,说明与线下面对面求助相比,教师更喜欢线上求助的形式,线上的隐蔽性、快捷性、方便性是其更受教师欢迎的原因。
  2.网络求助媒介首选微信。
  在想利用的求助媒介上,排第一位的是微信(72.61%),第二位是网络论坛(44.59%),第三位是网络聊天室(43.31%)。微信是最受欢迎的网络求助媒介,这可能与微信的普及性、方便性、快捷性以及相对保密性等特点有关。
  3.求助内容主要是压力、情绪和子女教育。
  在求助内容上,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压力调适(67.24%)、情绪管理(63.79%)、子女教育(55.6%)。未婚教师的前三位需求分别是压力调适(88.89%)、恋爱婚娴(55.56%)、职业生涯规划(50%);男教师的前三位需求分别是子女教育、压力调适、情绪管理;女教师的前三位需求分别是情绪管理、压力调适、子女教育;见习教师压力调适需求达到100%;九年级教师需要压力调适的比例最高,达到71.62%。   三、利用“互聯网+”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分工合作
  可由学校领导统筹,工会领导牵头负责,专家教授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作为骨干力量,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立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由工会负责调研、制订方案、提供保障和支持协调等效果较好,因为如果以学校行政领导为主导,教师会有一定防御心理,而以工会为主导,教师的信任度比较高。心理专家组可以由本校和外校心理专家组成,负责具体业务开展,如在线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把关等。另外,“互联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移动软件开发、网络信息库的建立离不开信息技术人员,目前中学信息技术人员单独开发力量比较单薄,最好有信息技术公司的支持,学校信息技术组专门负责和对接技术技能。
  (二)优选“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使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碎片化的时间,突破时空的限制。要考虑开发成本和教师的方便使用等问题,如果开发成本高,学校无法投入,或使用不方便,教师不愿意使用,都会使“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流于纸上谈兵。
  目前,专门用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有专业网站、自主开发的App以及微信端App等。三者比较,网站的容量大、功能齐全,但是研发和维护成本高;微信端App与自主开发App容量大致相当,自主开发App的成本要高于微信端App; App应用需要用户自行下载安装,微信端App则只需要用户简单扫描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对于人力、财力有限的学校而言,微信端App的开发内容少、周期短、收费较低,是较为合适的选择。从调查结果看,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比例最高的是网站,微信排第二,但从学校开发运营情况和教师使用方便的角度来看,使用微信端App应该是首选。当然,实力雄厚的学校建立立体式的渠道效果更好。 不管采用哪种载体,其模块应该包括:心理测验区、心理知识园地、互动讨论、在线咨询等。
  1.建立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科学测评。
  要能使用网站或者手机客户端App进行免费在线心理测评,测评要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帮助教师了解自己,也要有助于工会收集大数据信息。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档案等。
  2.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包括利用BBS、E -mail、聊天室等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设立专家栏目咨询、互助讨论区、BBS话题讨论、电子邮件咨询等,帮助教师敞开心扉、减少阻抗。
  3.开设网络课程。
  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良莠不齐,需要经过专业教师的甄选后方可上传平台。可以提供精选过的专家网络讲座视频,传播普及性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4.开辟心理科普园地。
  内容可包括心理书屋、心理百科、心理调适方法、优秀心理影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服务有关的网络介绍等。
  (三)丰富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应包括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和辅导,更应包括教师自身关心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包括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辅导,校园危机的发现与处理;与教师自身相关的内容包括亲子教育、压力调适、婚娴家庭等,这也是调查中教师心理调适需求排前三位的内容。这些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教师实际、贴近生活,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必须要有案例、有分析,这样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和兴趣。
  (四)通过大数据分析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
  网络平台强大的心理测评、数据反馈、教育管理、档案管理、心理培训功能,贴近师生、简单易用的操作模式,系统自动生成的专业详尽的心理分析报告等,可以为教师带来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从学校角度讲,可以将相关数据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决策的重要参考,如在选择班主任、毕业班教师这些重要岗位时,教师的身心健康就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同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在开展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要谨慎解读测评结果,及时借助专业力量,注意保护好教师的个人隐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