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且读且听:让我们彼此照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师范毕业的我,一腔热血,满怀憧憬,来到老家附近的一所村小。从此,开启了我的农村小语教学之旅。这条路,一走就是20余年。
  那时那地,信息闭塞,文化贫瘠。老师教语文,靠的只有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说是“刀耕火种”,也不为过。当年的我,跟着一群民转公教师,步履蹒跚,懵懵懂懂。和他们一样,被应试教育一路裹挟着,胁迫着,一教就是近10年。
  模糊记得,作家残雪说,很多时候,你无意读到的某本书,甚至某句话,都可能成为生命中的“伏笔”,成为命运之神预设的一条美妙的“线索”,也许时隔多年你才会意识到:原来,一切“后果”,都有“前因”。
  我,有幸偶遇了这样一条美妙的“线索”,成为我小语教育人生的拐角。也正如孙双金老师的那篇《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对我,一个如“井底之蛙”的西部山区小学语文教师,相较更多“还挣扎于昏暗星光下”的同仁,我教育人生的转机——不能说是“成功”,姑且叫“觉醒”,同样,是因为一本书。它,就是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
  这本享誉世界的教育经典,封面上有一句话:
  你或许拥有无数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让孩子成为终身读书人,朗读,是“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活动”。
  从此,“朗读”这个朴实如泥土的词汇,伴随着我和一群群山里娃,一走就是13年。
  一路走来,“朗读”,让我和我的山里娃们,互相照亮,彼此成全。
  可以说,朗读,是对山里娃言语与精神生命的唤醒,更是我语文教育生命的救赎。
  众所周知,10年前的西部农村小学,连本教参都较稀有,更别说课外读物。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里,才刚达到温饱,更侈谈买什么“闲书”了;即便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也没有这个意识和觉悟呀。
  当时,工资甚是微薄的我,只能或零零散散地购买,或向外界“化缘”。然后利用课前的3~5分钟,手捧这些宝贵的图书,大声朗读给孩子们听。而且,日不间断,雷打不动。
  13年里,我站立三尺讲台,一如那位笨笨的愚公,以日拱一卒的韧劲,靠着“一张嘴”和“一颗心”,带着我生命的色彩、情感与气象,为一群群生活在文化与精神荒漠的学生,大声地朗读着——
  低年级,我读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杨红樱的《亲爱的笨笨猪》、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我也读外国经典童话: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罗尔德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古田足日的《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 》,读《花婆婆》《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
  中年级,读金波的《踢拖踢拖小红鞋》、郑渊洁的《皮皮鲁传》、林焕章的《妹妹的红雨鞋》……弗兰克的《绿野仙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斯漫游奇境》、E·B·怀特的《夏洛的网》、方素珍的《我有友情要出租》、米切尔·恩德的《犟龟》……
  高年级,我读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亲近母语的《中国老故事》、林海音《城南旧事》、英格斯·怀特的《草原上的小木屋》、华莱的《獾的礼物》、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也说过:“要使孩子喜欢书,不是靠文字,也不是靠图画,而是靠耳朵。用看不见的语言,创造出眼睛看得见的世界,这种体验即是读书给孩子听。”
  13年里,我以单纯的情感,专一的心性,用我“包谷粑”似的嗓音,蹩脚的普通话,让一个个潇洒的王子,美丽的公主,邪恶的巫婆,精明的狐狸……春风化雨般,渗入学生的幼小心田。
  通过我声音的传递,无数动物、植物、人物的美好形象,承载着人类美好的情感——爱、善良、友情、尊重……蕴含着人性的善恶,真假的判断,价值的甄别,是非的导引……犹如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撒在山里娃的童年。
  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在我并不动听的讲述中,和平,宽容,乐观,自由,宁静,虔诚,感恩……被我用声音的形式,让学生的心灵深处,与生俱来的真善美,得到充分滋养与点化。我坚信,假以时日,定会悄然萌芽开花。
  台下的一个个聆听者,受到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生命更有情调,内心更柔软,灵魂更刚毅,精神更富足,格局也会更宽宏……
  当然,学生这种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慢慢地转变为学会读文字,并通过文字,进入语言世界,体会阅读的乐趣。
  前两天,在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公众号里,读到他的一篇名为《朗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深深地打动了我:
  朗读,是对朗读者的疗愈;朗读,是对朗读者的确证!这是朗读的核心价值,也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眼看自己的无数同行,因置身当下貌似宁静却不乏喧嚣的农村学校,大多还未进入中年,初心,即为庸常俗事所困扰,为芜杂俗尘所盘踞,大多已灵魂枯槁,倦怠泛起,浮躁丛生……
  而我,虽年逾不惑,却还尚未完全被环境同化,也没有完全被俗世异化,心灵尚未完全结茧,情感也尚未完全蒙尘。
  我知道,这,应是朗读带给我的福报:是它,拯救了我;是它,疗愈了我;是它,确证了我——它,犹如一星灯火,烛照了我曾经尘封与疲倦的心灵。朗读,也如一种强大而温柔的能量,从我的身体辐射,被我的心灵接收。最终,也照亮了我的教育人生。
  每天,从我口中喷薄而出的经典文字,个个清新饱满,有如荷叶上的露珠,在给予学生清泉般滋养的同时,也给予我如甘霖般润泽。
  每天,我口中从容叙述的美丽童话,一如清新的微风,在吹燃学生思维和情感火花的同时,也吹燃了我思想与灵性的柴薪。
  每天,经由我的一张嘴,为学生提供了尽量新鲜,尽量丰富,尽量美好,尽量灵动的言语养育的同时,也让我的言语生命从根部受到浇灌。
  每天,我用朗朗书声,为山里娃装点精神后花园的同时,也让我灵魂的庭院有了葱茏与绿意。
  每天,当“厌读一族”的教师,让自己的学生面对可憎的面目,吞食无味的语言——黄庭坚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我,在为班上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言语牧场”繽纷万象的窗户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往言语精神“乌托邦”的罗马大道。
  作家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回忆自己的童年,念念不忘的就是,“每天晚上八点妈妈的朗读”。
  儿童阅读推广人薛瑞萍老师说,好的童书,是可以直抵人心的,它创造的美好与感动,会让孩子在那一刻成为幸福的人,因为听这些童书,相信听者的命运轨迹,一定会被重新书写。
  而我,也因为朗读,慢慢地,实现了语文人生的觉醒与突围。
  近来,特别喜欢听那首被称为“东方班得瑞”的轻音乐《你是船,我是渡口》,那悠扬的旋律,那幽深的意境,让人无限陶醉、沉迷与神往。
  我,一个西部最基层的乡村小学老师,一辈子无欲无求,只愿像那静默的渡口,继续守候在岸边,用我微弱的力量,用朗读陪伴、温暖、改变一个个生命的过客——我的山区学生,然后,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作者单位:贵州习水县温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7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