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字教材优化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说是初中阶段存在诸多教学难点的一种文体。数字教材优势诸多,无形中提高了小说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基于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中《沉船之前》这篇课文的课堂实践,归纳出课前设置合理预习环节、课中搭建小说学习支架、尝试多元笔记流转,以及课后整理学生课堂笔记四种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小说的阅读素养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字教材;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八年级是学生全面接触小说的一个重要年段。如果能在八年级打好学习小说的基础,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将对学生在九年级乃至高中阶段进一步阅读小说提供助力。
  但是,八年级这一年段的小说教学,无论是内容确定,还是教学策略运用都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小说教学内容确定泛概念化,教学中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少有侧重点,教师很少按照学情教学,而是将所有与小说有关的教学内容,试图在此年段全部教授给学生;其次,语文小说教学策略单一,导致学生对于教材中经典作品呈现“伪阅读化”,进一步导致学生课外小说阅读的泛娱乐化和泛功利化。
  而数字教材与语文小说教学的整合,对于八年级学生有以下五个优点:(1)补充了现有小说教学的内容;(2)拓展了现有小说教学的资源;(3)激发了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4)尝试记录了学生学习小说的经历;(5)提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有了上述这些优点,下面笔者将阐述具体的小说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能力,设置合理预习环节
  小说学习的预习环节,需要在课前对所学文本具备除了日常经验之外的、某种相关度更高的“前理解”,这样的“前理解”有助于激活课堂学习状态。不同于传统教学手,数字教材环境下的预习环节重点运用其分享文本、发布微课、设置思考题等与笔记流转相关的功能,引导学生课前花时间阅读小说文本,激发学习小说的兴趣。
  例如,对于《沉船之前》这篇课文的学习,其作为《泰坦尼克号》的电影小说,由音乐家、爵士、船长三个片段组成。三个人物虽然具体身份有所不同,但是在追求荣誉感、坚守生命价值、勇于面对灾难等精神品质上存在许多相似点。人物的诸多相似性使得这三个片段的学习方法是类似的,可以相互迁移。因此,笔者设置一个预习环节,让学生参考教师阅读某一片段的示例,总结学习路径,自主学习另外两个片段,从而为课堂上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以及学生之间的笔记流转、相互借鉴学习做准备。这种预习环节的设置,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而学生白主学习的情况,在家中就能够及时通过笔记流转功能上传给教师,将课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也纳入到教师的监督之中,为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根据学生实际,搭建小说学习支架
  八年级的学生,与六、七年级的学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常说的青春期便是从这一年段开始的。青春期前,学生相对比较听话,不太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学生的身体开始发育,心理的成长也处于发展阶段,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发芽,初步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学生具备了能够初步区分文学体裁、阅读小说的能力,但是又不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或者驾驭小说阅读的方法,更不能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部分小说的主题。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能急于通过简单的、大量阅读小说的粗线条方式,训练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其要诀不在于量,而在于质与法。因此,通过搭建小说学习支架,即学习小说相关问题链的方式,传授一些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教学手段。但是,此支架又不宜太复杂。传统小说教学内容一般涉及主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表现、人物的具体处境、作者的情感与写作目的、小说的叙事视角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八年级学生是不可能完全把握教学内容的,在教学中将这些内容一股脑地教授給学生,会让学生不知所措,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导致失去阅读小说兴趣的后果。
  例如,对于《沉船之前》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学支架只需要集中在小说人物、人物处境、人物在处境下的表现、表现的目的和人物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几点上即可。并且,在数字教材的环境下,以课前预习表格的形式将此支架流转给学生。
  三、基于文本内容,尝试多元笔记流转
  笔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生生间、师生间的流转,以达到中层次、深层次应用,乃至联系性应用的效果。生生间的流转指的是将学生学习中比较优秀的学习成果,经课堂交流、修改、整理后分享给其他学生,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笔记流转,这种流转指的是教师在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难点上,适当地以笔记流转的形式,将一些图片、视频、课外阅渎、补充资料、作者生平简介等资源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对于《沉船之前》这篇课文的学习,笔者针对这样一篇电影小说,对于师生间笔记流转的方式,就需要高效地利用好《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中丰富的视频资源,为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写作目的打下扎实的基础。
  但是,不得不指出,教师还应该关注到电影本身与小说文本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这堂课的评课就出现了相关的争论。部分教师认为,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关船长的视频资源中,是存在船长对乘客们的愧疚的,但是电影小说本身的文本内容并没有涉及到船长的这种情感表达,因此不应当使用这些视频资源。也有教师认为,如果仔细解读文本内容,会发现作者确实花了大量的笔墨在刻画船长的复杂内心世界,是存在很多句子暗示船长的愧疚与自责的,教师应当将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分析船长对自己船长身份的荣誉感上。
  通过以上争论,让笔者意识到教师在今后教学电影小说这类文本,使用数字教材进行视频资源流转时,一定要思考电影内容与小说文本是否存在差异。哪些视频资源能够无缝衔接使用,哪些不能够使用,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不必要应用的结果。哪些即使使用了,应当给学生一些怎样的引导,如体会分析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的异同,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考虑。
  四、关注学习经历,整理学生课堂笔记
  教师在完成数字教材环境下的教学后,往往忽视学生课后笔记的整理,误以为笔记只存在课前或者课堂上的流转。其原因还是在于部分教师对于数字教材依然抱着“为使用技术而使用”的心态,最终使教学呈现半途而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的状态。
  小说教学应当重视课后对阅读小说方法的适当总结,教师应当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某个问题的结论,而更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沉船之前》这篇课文后,笔者鼓励学生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学习小说的方法作为一项作业进行归纳、整理、共享。而数字教材笔记流转中修改、整理的相关功能在课后也应当发挥作用。笔者将学生的课后笔记收齐后,加以储存,用作学生学习经历的记录,以供学生在今后其他小说的学习中再次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徐淀芳,纪明泽,张新宇,等.应用数字教材,促进教学方式优化[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 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