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指出了课程重构背景、重构内容、重构方式,详细解读了“少年君子”课程的构建,旨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彰显学校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少年君子;学校课程;重构策略
学校课程构建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诉求,也是学校文化与内涵发展的要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实验小学基于学校育人目标,明晰学生核心素养,立体重组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构建并逐步完善了兼顾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体系特点的“少年君子”课程体系。
一、指向核心素养——“少年君子”课程的结构重整
1.基于学生立场,明晰育人理念
以学生为本位,是现代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原点。2016年起,柴桥实验小学践行“育人无痕,润泽成长”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康、乐学、知礼、雅趣”四大核心素养的少年君子。健康,即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精神底色;乐学,即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创新意识;知礼,即知礼行孝,具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雅趣,即有高雅的兴趣,能欣赏美好的事物。
2.着力顶层设计,构建课程发展体系
基于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学校调查了学生的需求,分析了教师的特长,并充分总结学校已有的课程建设实践经验,对学校实施的三级课程进行重组,着力顶层设计,整体构建了“少年君子”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和滋养。
“少年君子”课程体系精选相关模块,组合相应内容,构成面向不同培养对象的“课程套餐”。每类“课程套餐”均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组成。学校又从《论语·宪问》中得到启发,形成“知·课堂”“礼·课堂”“勇·课堂”“艺·课堂”“乐·课堂”等五大课程群,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途径。
二、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少年君子”课程的内容重构
1.基础性课程校本化拓展
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通过“1 +X'’课程再造,学校对国家基础性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深度融合,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教师精选和压缩学习内容,通过高效课堂完成原有教学任务,由此留出的“+X”课时实现国家基础性课程内容的补充夯实和拓展延伸。
2.拓展性课程个性化建设
(1)根植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学生的礼仪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又开设了必修课程——君子礼德育课程,通过君子礼、君子行、君子品,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植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挖掘,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和谐的发展。
(2)传承地方特有的文化和传统。
柴桥,是宁波开埠较早的一个滨海古镇。学校立足古镇乡情,外聘辅导员,开设了“柴桥老味道”、武术、造趺、农科院、柴桥行迹等课程,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古镇文化的传承者,还成为古镇文化的发展者。同时,也使学校拓展性课程具有鲜明的、独特的校本特色。
(3)发挥教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
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引导他们开发属于白己的特色课程,如发饰DIY、宁波老话、书法、课本剧、“炫酷”实验室等课程,让教师拥有“自己的课程”,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信与主动学习的意愿,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完美转型。
3.综合性课程特色化实施
以“读书节”“兰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五大节为主题的综合性课程,将课程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每次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与实践、尝试、体验、探索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点,使课程内涵更加丰富。
三、创新实施方式——“少年君子”课程的实效提升
1.多维度地去解构创生
在实践课程中,学校因地制宜,探索了符合实际的、灵活的课程实施方式。例如,教学方式的“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教学课时的“常规课时+长、短课+联课+微课”,师资力量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学习空间的“校内+校外”……
例如,语文组推出了课外阅读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将读书推向深入。长、短课时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形成系列,讓每名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语文学习的感悟力,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也稳步推进。
2.建设支持型的校园环境
加强学校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建设,使之与学校课程实施的要求协调一致,并努力把更多的学校活动纳入课程实施管理范畴,使之与日常课程教学活动的目标更趋一致、理念更趋统一。显性文化主要是校园环境的布置。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把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成果有机渗透在学校廊道、学生活动空间、校园小景等环境建设中,实现环境文化和课程文化的协调一致。隐性文化指创新校园“读书节”“兰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五大节活动形式,结合学校课程实施,改变学生参与形式,形成校园传统,浓厚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独特的品质和韵味。
3.建立成果展示机制
对于课程评价,更多以展示为主。学校初步构建了更具影响力、推动力的“互联网+”的评价模式,将学生参加拓展性课程的成果、作品,通过微视频、微美篇等发布到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家长能够及时欣赏、评价、互动。这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自我展示的舞台,又方便更多的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通过互联网关注学校的课程建设,真正发挥结果评价的甄别、激励与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曙,黄瑞,关联·聚焦·融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校课程重构[J].今日教育,20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