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壮汉双语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各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而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本文就基于此,对“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壮汉双语课堂改革进行相关概述,旨在切实提升壮汉双语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线上线下;壮汉双语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23-01
前言
“互联网+”主要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互联网中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服务效益。而将“互联网+”理念应用在当前壮汉双语课堂中,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对壮汉双语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线上及线下教学资源的结合,切实提高壮汉双语教学效率。
一、“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逐渐趋向于全球化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双语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壮汉双语学校相关教师就應从壮汉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入手,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技术,构建起信息化壮汉双语课堂。具体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线上下线下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为双语教育事业制定了改革的方向,让学生通过利用线上线下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双语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1];第二,“互联网+”背景使得各领域双语人才需求量日益递增,在此基础上对双语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对壮汉双语课堂改革的影响
1.为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为壮汉双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原有基础上丰富了壮汉双语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完成壮汉双语学习任务[2]。同时,通过“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技术的高效利用也可明确教学重点,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帮助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掌握到更多的壮汉双语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
2.对教学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技术也对当前学校教学硬件设备的购入就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学能够依据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特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及教学设备。但就目前来看,学校间竞争压力逐渐激化,部分学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生源的扩张及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线上线下教学系统构建工作持有保留态度,致使“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技术难以在壮汉双语课堂中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价值。
三、“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壮汉双语课堂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1.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更好的适应“互联网+”背景,充分发挥出线上线下技术在壮汉双语课堂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壮汉双语学校领导也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提升教师壮汉双语教学水平,依据壮汉双语教学要点及注意事项,定期在教师人员队伍中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教师网络操作技能,使教师能够独立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同时,在构建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学校也可采用业绩考核等模式,切实激发出对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及网络实际操作技能的积极性,以更好的认清当前社会对壮汉双语人才提出的要求,构建其更为长效科学的壮汉双语课堂教学体系。
2.创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创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壮汉双语教师应从以下几部分入手:第一,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壮汉双语公开课等资源完善线上线下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扩宽壮汉双语词汇量。同时,结合视频教学方式,让学生都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教师板书、壮汉双语分析方式、重点及难点的呈现。值得注意的是,视频教学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一周以内,更好的帮助学生总结课堂要点,非常适合壮汉双语课堂此种“碎片化”的学习内容。第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技术,更好的完善教学方式。基于双语教学特征,对双语教学目的、策略及教学观念进行完善。明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起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3];第三,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对壮汉双语教学中的知识重点及技术要求进行总结,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串联起壮汉双语学习知识链条。
3.拓展壮汉双语教学空间。
通过“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技术,拓展壮汉双语教学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举例而言,在壮汉双语教学期间,结合图文及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壮汉双语语境,切实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力。同时,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教学情境,将学习任务交于到网络完成,如在网络中完成壮语翻译或完成壮语交流,让学生在掌握壮汉双语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总结
总而言之,将“互联网+”背景下线下线上教学模式应用在壮汉双语课堂中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解决改善与解决壮汉双语学习上的误区,挖掘学生壮汉双语学习潜力,使学生真正意义上了解本民族文化,更好地掌握、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达到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英,王秀敏.对壮汉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之生评教结果分析及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07):149-150.
[2]彭晗,上官林建,刘小龙.“互联网+”时代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的模糊评价探讨[J].河南教育(高教),2018(02):121-124.
[3]赵垣可.“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03):15-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