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一体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日常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这其中数学作为中学的主要科目之一,由于其抽象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这给数学的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教学一体机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下面就教学一体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教学一体机;数学;运用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同时,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将教学一体机引进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还可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本学期我校在所有教学班安装了教学一体机,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教学实践,深有感触,教学一体机带来了诸多好处,为高效教学提供了一根有力的拐杖。
  二、教学一体机的运用策略研究
  1.运用教学一体机,有效解决数学学习抽象难懂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數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和内容,往往都难以理解、抽象难懂。教学一体机的安装使用,可以将日常的二维图形、图像通过三维、四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大大增强了直观性,还可将复杂图形分解等多功能教学方式。可使日常教学中数学课堂变得可视、可感、可听,这样一来,使学生更加便于理解,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简单,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那么的难,从而爱上数学学习。与此同时,教学一体机的多功能性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
  如在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的教学中,利用教学一体机帮助学生认识参数意义,观察渐开线与平摆线的生成过程,为学生提供欣赏心脏线、螺线、玫瑰线、叶形线等的机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2.运用教学一体机,凸显数学生活零距离
  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高中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我也是如此,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我们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并记录下来,然后在教学时利用教学一体机进行多媒体播放,同时观察总结,再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做可化繁为简、紧贴生活,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学习正、余弦函数图象时,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这节课与生活相关素材的搜集。然后利用教学一体机演示,让学生观察把正弦函数的图象平移得到余弦函数图象的过程,直观地看到两个图象的关系。同时得到画正、余弦函数简图的方法——“五点法”。为今后研究有关正、余弦函数问题及解决对称轴、对称中心、周期、值域等题目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大大拉进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便于理解,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3.运用教学一体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理解更加深刻
  在数学课堂上,教学一体机的有效利用,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与认证,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对下面所学知识的探索。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教学一体机的形象、静动结合,可自己动手参与,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掌握了数学定义、定理等,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如在讲解椭圆的参数方程时,可以借助教学一体机给学生演示,当选定旋转角为参数,并让其变化时,动点轨迹的形状是什么?由此让学生认识椭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参数的意义。
  4.运用教学一体机,帮助学生数学试验
  可以通过教学一体机,让学生亲手输入数据或图形对数学公式、定理等进行主动试验、猜想、推断、发现、探索、验证数学知识,推广和发展数学知识,变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研究能力。如对于圆锥曲线的学习,通过教学一体机让学生亲自输入数据,并不断改变长轴和焦距的大小,观察形成的图像,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运用教学一体机,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随堂检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课堂教学实践有限,如何更加高效地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随堂检测呢?教学一体机的运用,无疑是最上乘的首选。如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不同层次的课时练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一个检测,做到随堂巩固,及时反馈。并且借助教学一体机演示、讲解、纠错、修改方便,拓展思考高效实用。
  总而言之,教学一体机的安装和使用,为我校带来了教学上的一线“光明”,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阳光”,也是数学课堂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一体机不仅可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更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是难点,这为今后连续性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徐彦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策略及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