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高考模式下的有效物理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学科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与考查评价等教育模块均在新课改的行列,高中教育的最终考核点——高考在此背景下亦具有新的模式。其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探索能力与融汇生活社会的实际能力的考查,这将指引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向上的调整与改进,以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具备的学科综合素养与创新意识及能力。
  关键词:新高考;物理有效教学;社会生活
  高中学段是学生思维与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与发展的时期,因为在此阶段的学科共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且知识系统性与密集性相对于小初阶段而言也是无可置疑的。这也为教师在新高考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我便从系统整合知识、自主实验探究与联系社会生活三方面出发,对在新高考模式下的有效物理教学做详细阐述。
  一、系统整合知识,综合運用与内化
  新高考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和互补性,这与传统分节独立的授课及学习模式相悖,学生对独立知识点即便有再深入的掌握,但缺乏联系与整合的眼光和能力,也将无法符合新高考的筛选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总结归纳知识或精选综合型例题的方式适时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意识与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圆周运动”一节的讲解之后,我带领学生回顾总结了前面所学过的五种基本运动模型:(1)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曲线运动;(3)类平抛运动;(4)匀速圆周运动;(5)振动。并将第一种归结为平衡态问题,其余四种归结为非平衡态问题。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的讲解之后,我还带领学生对高中物理涉及的主要力学、运动学知识做了整体全面的分析,以整合学科逻辑,让学生明确思考切入方向。具体如下,以物理眼光考量解析物理现象的一般过程为:先进行受力分析(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及其变化等);再分析运动过程(包括运动状态形式、动量变化等);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其能量的转化。这符合分析物理现象的科学思路,也是学生综合掌握知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的方式。
  二、自主实验探究,科学质疑与论证
  实验探究语境下的问题提出、猜想假设与对具体的实验过程操控是新高考的重点考查方向,因为其涉及学生的问题意识、严密的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与要求。所以,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并将学生作为此过程的主体,让其在自主地思考与设计下完成实验,以逐步培养其科学质疑与严密论证的能力。
  例如,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的讲解中,我在利用导入阐述了物体运动加速度受物体质量和其所受力影响的定性关系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的加速度与此二者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通过实验如何去探究这种关系?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确定实验的大致方向与步骤。其讨论结果为实验主要运用的思想方法为控制变量法;基本思路为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受力不同情况下的加速度;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质量不同的物体在此相同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以分别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两个较困难的问题:对加速度与对物体所受力的测量,针对此,我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让其尝试通过转化法求取。最后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将实验过程进行细致的书面呈现,这对其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将是无法替代的。
  三、联系社会生活,本质明确与回归
  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的结合又是新高考的一大改革倾向,是对物理学科生活本质的回归,也是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强调。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融入生活运用情境,在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学科社会化意识,契合新高考的模式方向。
  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讲解中,在讲静摩擦力时,我引入了大量生活实例,如:圆珠笔手握处的螺旋纹的设计、公交车座位上的条纹设计、传送带运输货物、橡胶或塑料手壳的作用等皆是为了增大静摩擦力,实现拿握等的方便。在此之后,我还让学生回溯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出相似的例子。长此以往,学生以物理的眼光观察生活,其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与意识将得到极大的提升。此外,还可以突破以往的习题作业模式,适时将社会实践等作为课后的知识巩固或体验方式,这也不失为一个既符合新高考模式,又能实现灵活教学与灵活学习的方法。如在“圆周运动”一节的教学后,我将“寻找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并择取一种计算其线速度与角速度”作为课后训练,这不仅一改以往习题作业的枯燥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转化,而这便是新高考的动向之一。
  在肯定实践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否定经典例题与习题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锻炼效果,因为新模式下的高考依旧离不开考题考查形式,所以,有效的物理教学还需要精讲精练的巩固环节。
  参考文献:
  [1]位志强.关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效性的深思[J].高考,2018(18):228.
  [2]肖扬.新高考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几点要求[J].吉林教育,2017(47):34.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