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制度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以往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通过灌输式等较为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既不利于各阶段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诸多阻碍。因此,为了改善这一学习现状,应加强新颖、多样化教学策略方法的探索与应用研究,帮助学生真正摆脱死记硬背与题海战术。
关键词:高考制度;高中地理;教育改革
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发展中,教师的任务并非只是为学生简单地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传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实现对其知识的透彻理解与熟练掌握,以此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取得理想发展成果,帮助学生利用较短时间掌握更新颖、丰富的知识信息,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一、尊重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除了要注重自身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更新、优化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学习思路与模式的束缚,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比如:某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提前进行温室效应产生原因的深入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谈一谈温室效应给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有哪些。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视频的观看,对哪种因素给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更大,若存在争议便可以让其以小组形式来开展辩论活动,看自己能否说服对方,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也有助其地理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1]。
其次,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其学习方式的应用与探索往往都离不开教师给予的科学引导。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灵活教学方式的科学应用,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这样学生既可以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也能够积累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某教师在讲解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时,就整合了图式法、探究法,带领学生观看了太阳的周年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这样可以为学生更生动立体地呈现相关知识信息,以便于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学习相关知识。
二、地理课堂要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不论是地理现象还是相关知识点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出一定联系。基于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加强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透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的相关知识点时,就为学生演示了干旱、洪涝等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的相关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面对肆虐的自然灾害时,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使其产生一定的敬畏自然的心理。然后又为学生展现了抗洪抢险的视频,这样学生既可以对自然灾害的危险性产生深刻认识,也能够全面把握其产生原因,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预防措施,既可以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也为学生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
三、完善地理课堂对学生的提问
创设相关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就是快速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全面激发、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课堂提问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而使得提问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3]。
例如:某教师在讲解洋流的相关知识点时,就创设了一些与洋流、航海相关的情境来启发学生思维。首先,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将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画出来,并具体标注出经过的洋流;其次,让学生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明确标出,引导其思考为什么要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最后,让学生将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具体沉没地点总结出来,然后思考探究这一惨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当中都融入了历史事件,然后创设出更加恰当、诱人的教学场景,这样既实现了对情境现实性的充分考虑,也能够为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四、优化地理作业布置,优化思维训练
在作业布置上要体现出多样化特点,不仅要有助于相关知识的复习、巩固,还要体现出对学生个体性特点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完成,且要尽可能通过师生共同构建的方式来布置。例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然后一起设计地理卷子,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制作相应模型等多种方式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为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创造良好条件。
綜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很多教师都重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科学应用,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但来自不同方面的高考压力使得课堂教学还局限于“师本化”的圈子当中,习惯以灌输式的方式讲解相关知识点,虽然也有助于学生分数的提升,但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长远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发展探究,构建更生动、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袁凤娟.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案例优化设计及评价标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张欢.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3]黎夏宁.地理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