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对于产妇安全分娩和改善其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期间于该院分娩的26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安全管理)和对照组(常规管理)各134例,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0.75%<5.22%)、产后出血量[(126.25±20.18)mL<(234.18±25.44)mL]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1.24±1.54)分<(15.82±1.48)分]相对更低(P<0.05),总产程时间[(6.59±0.25)h<(8.36±0.51)h]相对更短(P<0.05),而产妇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94.02%>76.12%)相对更高(P<0.05)。结论 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对于产妇安全分娩和改善其分娩结局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产房;护理;安全管理;产妇分娩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2(c)-0117-03
   产妇分娩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容易导致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会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为了帮助产妇安全、顺利的分娩,同时维护母婴健康安全,需要进一步提高产房护理质量,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产房护理风险的发生主要与护理操作技术水平、环境因素、设备因素以及产妇情绪因素有关,应给予全方位的管控,为产妇分娩创造良好的条件[1]。该研究以2017年2月—2018年4月期间于该院分娩的26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分娩过程中产房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对象为于该院分娩的268例产妇,在产房护理中,分别接受安全管理(134例)和常规管理(134例),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3~39岁,平均年龄(27.15±4.2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2~41岁,平均年龄(26.94±3.95)岁。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该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在对照组产妇的分娩过程中,实施常规产房护理管理。而在观察组产妇的分娩过程中,实施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①风险分析:在分娩之前,产妇需要接受产道评估(宫口开大、先露位置、宫口位置等)、胎儿评估(胎位、体重、产式)、产力评估,同时还需要了解产妇的情绪状态。参考既往的产房护理经验,对于分娩风险进行评估和判断,做好风险防控的准备。与此同时,检查产房环境的清洁、消毒情况,检验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查对医疗物品,从中寻找问题。另外,对于参与产房护理的护理人员,需要对其专业技术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及时发现不足,进而做出全面的改进和提升。
   ②人员管理:护理人员是产房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其操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房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能力,是产房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需要在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提升。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考察,便于发现不足之处,并通过业务培训予以改进。在业务培训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学习到新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技巧,然后将其应用到产房护理的实际工作当中。除了助产技巧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善于沟通,并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在产房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能够规范、精细地进行护理操作。在助产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做好产程处理工作,能够根据规律宫缩、宫颈扩张以及阴道排除血性粘液,进行临产判断,明确胎盘剥离征象。在胎儿安全娩出后,需要密切监测其阴道出血情况,并进行会阴的擦洗,采取湿热敷等护理方法,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③环境管理:产房环境需要经过严格的清洁和消毒,相关医疗设备准备完善后,将其送入产房,安置于指定位置。相关医疗物品在使用前后,应该认真进行清洁和消毒,妥善处理医疗废物。产房室内部合理布局,划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产房内的温度、湿度应控制在体感舒适的范围内。减少环境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為产妇安全分娩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与产妇进行良好的沟通,向产妇说明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心产妇的感受,耐心倾听产妇的想法,了解其烦恼,并对其疑惑和顾虑的问题进行解答,积极安抚产妇的情绪。已婚已育的护理人员可以向产妇分享经验,在精神层面予以鼓励和支持,增加产妇的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3  统计方法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
   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的不良分娩结局
   根据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两组的分娩结局进行评价,见表2。
  2.3  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总产程时间及其心理状态
   观察组产妇出血量,总产程时间及其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其目的是有效控制产妇分娩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为产妇和新生儿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该过程中,需要从安全风险的产生原因入手,在技术、环境、情绪等多个层面找寻问题,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护理操作失误引起产房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分娩的风险,导致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2]。在产房护理中,之所以会出现操作失误,主要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有关。而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对待工作不够认真、严谨,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疏漏,同样会引发风险事件。因此,在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着重加强对人员的管理,通过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等途径,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娴熟地进行产房护理操作。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能够以严谨的态度,精细、规范地进行操作,警惕风险因素,进而减少失误和差错,提高产科护理质量[3]。    在产房护理管理工作中,環境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医院感染、环境污染以及设备故障等问题,均会对产房护理形成干扰和妨碍,增加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此,在环境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实施无菌护理操作,远离感染源和污染源。在此基础上,加强器械、设备及相关医疗物品的管理,严格进行清洗和消毒,保证其性能良好,避免出现故障。实施全面、综合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为产妇安全分娩提供保障[4]。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后,观察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率为0.75%,其中1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情况,产妇的平均产后出血量为(126.25±20.18)mL,总产程时间为(6.59±0.25)h,HAMD评分为(11.24±1.54)分,94.02%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感到满意。而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2.23%的和产妇出现产后出血,1.49%的产妇出现子痫,发生胎位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各1例。产妇的平均产后出血量为(234.18±25.44)mL,总产程时间为(8.36±0.51)h,HAMD评分为(15.82±1.48)分,76.12%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感到满意,进而说明安全管理的实施,对于提高产房护理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保障分娩安全的同时,减少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
   在李冬梅[5]的临床研究中,122例产妇分别接受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实验组)和常规护理管理(常规组)。在分娩过程中,9.84%的实验组产妇出现难产的情况,第一产程时间为(7.95±1.64)h,第二产程时间为(43.31±10.09)min,第三产程时间为(4.11±0.39)min,产后出血量为(147.41±21.86)mL,100%的产妇对于护理效果感到满意。而在常规组产妇中,40.98%的产妇出现难产的情况,第一产程时间为(11.14±2.12)h,第二产程时间为(57.67±11.79)min,第三产程时间为(7.61±0.57)min,产后出血量为(227.74±26.89)mL,50.82%的产妇对于护理效果感到满意。该研究报道同样采取了分组对照的方式,比较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对于分娩安全的影响,根据难产发生率、产程时间以及产后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从中了解到产房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本组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
   综上所述,在产妇分娩过程中,产房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能够充分保障分娩安全,改善其分娩结局。
  [参考文献]
  [1]  王芬兰.责任助产对产房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3):133-134.
  [2]  叶祥燕,帅晶.浅析优质护理服务在产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包头医学,2018,42(1):59-61.
  [3]  巴丽丽,陈丽.产房优质护理服务对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35):116,118.
  [4]  杨玉敏.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6):718-720.
  [5]  李冬梅.探讨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在产妇分娩中的临床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5):781-7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