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文本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大禹治水》,情节详尽具体,语言表达趋于书面化,习题设计突显语文要素,渗透了编者的意图——厘清文本内容,学会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品析文本语言,建构对大禹的认知。这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抓手和依据。
【关键词】 《大禹治水》;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许丹,安徽省东至县胜利中心学校教师;朱必文,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首批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库人选,安徽省2014年“国培计划”项目申报评审会专家。
一、文本教学解读
《大禹治水》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大禹充满智慧、勇气与创造力的民族气质浸润在字里行间,深入人心。
《大禹治水》是一篇经典课文,如何生长出新的、符合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教学点?这篇课文曾收录在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本。笔者通读这两个版本的课文发现:第一,部编版教材在故事内容上更加完整、连贯,尤其增述了鲧采用筑坝挡水的治水方法导致九年洪水从未消退的故事,这是大禹继续治水的前因,意在全面完整地告诉学生故事的情节,使大禹的形象在对比中显得更加高大立体。第二,部编版教材语言表达更趋于书面化,例如“泛滥”“灾难”“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关键词的替换出现,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把握故事内容与理解上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教师可提示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采用猜想或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字义。第三,插图简洁化。笔者通过对比发现,部编版教材删减了充满童趣、色彩艳丽的插图,只配有一幅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的国画插图。插图背景辽阔,色调深沉,图中的老百姓在大禹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察看地形、挖河道、劈大山,与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对应,为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工程浩大,感受大禹的高大形象提供了依据。第四,部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指向更明确,突出语文要素,聚焦核心目标,比如“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一题,为学生讲故事提供了支架,意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践性与语用性更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首要任务,部编版教材增加了要求认读的生字,大大提升了识字教学的难度。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采用随文识字与字理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解字义与识记字形相结合进行学习。此外,要求会写的生字由10个减少到8个,结构各不相同。笔者建议重点关注“洪”字三点水的书写,要注意弧度的书写要领;“难”字右边部分“隹”的单人旁的竖画要略长并在田字格中线上,注意四横的间距应该相等;“被”字在书写时注意左右两边的穿插与避让。
二、教学活动设计
[BT2](一)教学目标
① 学生能正确识记要求认读的生字,会写“洪”“难”“被”等8个生字。
② 学生能结合上下文,运用查字典或者猜想等方法,理解“灾难”“泛滥”“疏导”“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③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提示讲述故事内容。
④ 学生对比禹与鲧治水方法的不同,体会大禹的智慧与勇气,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BT2](二)教学过程
1认识人物,走进新课
① 教师出示“禹”字的甲骨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提示: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原始社会,虫蛇泛滥,当时有一个猛士挺身而出,为民除害,老百姓都非常敬重他,称呼其为“禹”。)
② 教师出示问题:“禹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的疆域,后人有‘禹域’‘禹迹’的说法。大禹除了捕蛇斗兽,还为人们做了哪些贡献?”
③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師以“禹”字作为教学切入点,从观察字形到理解其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每一个汉字背后蕴藏的故事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大禹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初步建构。教师引领学生继续阅读,使汉字的学习与课文的理解紧密联系起来。
2串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合作,逐段串读,随文识记相关生字。
(1)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① 结合识记“洪”字,学生分享识记方法,正确书写“洪”字。
(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三点水的弧度。左边三点水代表水流,右边一个“共”字。很多水流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滔滔的水流,就是“洪”字。)
② 学生认读“毒蛇猛兽”,读准“蛇”“兽”翘舌音。一个词就给我们描绘出一个画面,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想象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2)串读过渡:滔滔的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请学生接着读。
① 学生结合识字“灾难”,书写“难”字。注意“难”字右边部分“隹”的单人旁的竖画要略长并在田字格中线上,注意四横的间距应该相等。
② 学生思考:滔滔的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说什么事情是“灾难”?
(提示:学生联系上文,理解洪水淹没田地、冲毁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老百姓和牲畜,给当时人们的生活造成的痛苦。)
③ 学生认读并理解“继续”,即鲧治水失败,由禹接着治水。
(3)串读过渡:鲧治水最终失败了,禹便继续治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教师请学生接着读第三自然段。
(4)串读过渡:禹具体是怎么治水的?结果到底是怎样的呢?教师请学生接着读第四自然段。
① 学生认识“被”字。人的“皮”肤就像一件“大衣”将整个人覆盖,“被”就是一件将整个人覆盖的衣物。学生在书写时注意左右两边的避让。
② 学生理解“驱赶”。教师出示“驱”的甲骨文,“驱”指用鞭子赶马前进,因此“驱”为逼着走、赶的意思。 3梳理文脉,练讲故事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学会的字词带入文中默读课文。屏幕上的四句话,老师不小心把顺序弄乱了,你能不能帮老师重新排序呢?
师:按照正确的顺序提示,说一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如果能用刚才我们学到的新词就更好了。自己先练习说,然后说给同桌听,最后说给大家听。
师(小结):我们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事件连起来说一说,就能说清故事的内容了。
【设计意图】《大禹治水》是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而故事在世世代代相传中得以绽放顽强的生命火花。因此,学讲故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基于这个教学重难点,教师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师生串读,扫除字词障碍。师生串读,串珠成线;随文识字,高效省时。第二步,借助提示,练讲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要讲述这样篇幅较长的故事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有了师生串读的基础,再借助课后助读系统的提示,学生练讲故事的难度会大大降低,教师的鼓励还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与兴趣。
4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师:那场特大洪水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去目睹那场洪水。(播放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师: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词语“洪水泛滥”。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洪水泛滥”是什么样子?大到什么程度?联系下文想想。
(提示:“洪水泛滥”说明水非常多,水势非常大,淹没田地,冲毁房屋。)
师:人们不仅面临着洪水的威胁,还有什么?毒蛇猛兽多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到处)
师:人们真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啊。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读,读出那场洪水的可怕和人们的痛苦。
师:面对这场洪水,首先站出来治水的是鲧,他是怎么治水的?(出示语句)鲧治水最终失败了,是什么原因?
(提示:“只知道”说明他没有动脑筋想办法;“仍然”说明九年来洪水还是很大,人们的生活还是很痛苦。)
师:于是,禹接着治水。禹治水历经了千辛万苦,发生了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完成填空。
师(补充“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后):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在这十三年里,大禹到处奔走,跋山涉水,遭遇猛兽,忍饥挨饿,察看地形,寻求办法,但是没有一天不想念家人,就算这样,他还是认为治水比什么都重要,人们的幸福生活比什么都重要。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什么?(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艰辛)
师:请同学们体会数字背后大禹的思念与艰辛,再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师:终于,大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历经了千辛万苦之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大禹是怎么治水的?
师(出示语段如下):理解詞语“疏导”,先猜测意思,再查字典,积累词语。
大街上车辆堵塞无法通行,警察叔叔会——(疏导交通)
如果人群拥挤,道路无法通行就要——(疏导人群)
河道堵塞,河水无法流向大海,大禹就要——(疏导河道)
师:大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提示: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流到大海。看到了大禹和千千万万的人在察看地形、劈大山、挖河道、讨论对策、疏通河道,使河水东流入海,这就是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师:请同学们在对比中深入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并说出鲧与禹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鲧采用的方法是挡水,而禹采用的方法是疏导水流。那时既没有先进的工具,又没有精密的仪器设备。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疏通了河道,战胜了自然灾害,造福了千秋万代,体现了禹的智慧和创造力。)
师:洪水终于退了,人们的生活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提示:他们喜笑颜开,终于能过上春来播种、秋来收获的日子了,再也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能够安定快乐地生活和劳作了。)
师:这番令人欣喜的景象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安居乐业。(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业”字的写法,第二笔竖略长,两竖分列在田字格中线两边,下面的横要写稳当。)
师:同学们,大禹顽强的毅力和敢于同自然抗争的勇气让我们世代敬仰。让我们用充满感激的情感,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小结):同学们,大禹为了人们美好安宁的生活不惜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跋山涉水,带领百姓凿开了一条条河道,最终制服了洪水。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名字——大禹。回家后,请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如何让大禹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清晰立体起来,从而对大禹的伟大贡献有更深刻的体会?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再加之以读促悟策略,例如抓住“洪水泛滥”一词体会人们的家园岌岌可危的处境,再联系下文语境,体会这场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无数灾难。有了这一环境背景的衬托,大禹的人物形象便在学生心中高大了起来。对于“疏导”一词的理解,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测,再查字典,然后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中,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与鲧有明显的不同,最后体会大禹的创造力与智慧。教师在讲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撷取数字,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大禹为民奉献的精神。语文的世界不仅是语言的世界,也是生命的世界。如何让大禹的精神力量继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在讲故事中内化语言表达,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内涵,启迪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5复现字词,巩固认知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生字词,学生正确认读。学生练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设计意图】复现是识字的主要手段。教师在一次次的强化中巩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会认字还不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的范写已经给学生以美的示范,然而还需要学生自己动笔去感受横竖撇捺间的魅力。因此,教师在课末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练写非常有必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6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