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故事文本解读的梯度设计与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按照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活动层次以及故事文本的不同层次,提出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教师提问采用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从不同的思维视觉出发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达到“理解文本、拓展内涵、发展思维”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文本解读;设计实施
一、基于故事文本解读的梯度问题设计分析
下面以粤人版《开心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4 Feeling Excited的Story板块为例,分析基于故事文本解读的梯度问题设计。
从字面阅读层面解读:该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Gogo,Tony,Jenny的爬山经历故事,文本由6幅图片构成。从解释性阅读层面解读:故事文本可以按人物心情变化分为三个部分:去爬山时Gogo的心情;Gogo进山洞时Jenny的心情;Tony和Jenny看见Gogo在山洞时的心情。从评判性阅读层面解读:故事中人物的观点是非常具有探讨价值的,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个性评价并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讨论。
二、基于故事文本多视觉解读的梯度问题设计
基于故事文本的多层次理解、思维的多层次视觉,设计了如下的梯度问题: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这三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越来越高,对文本的解读逐步深入。他们相辅相成,循序渐进。
(一)展示型问题:活化文本信息,激活初步思维
本节故事课共设计了“经历分享”“故事预测”“主线梳理”三个展示型问题,这三个展示型问题的设计本身也符合梯度问题设计原理,即认知程度由浅到深,思维含量由低到高。
1. 经历分享
在热身活动后,教師设计了一个survey:Did you climb the mountain before?What was your feeling?其中有学生回答到。“Yes,I did. I climbed the Dajianshan mountain. I was very excited.”教师顺势接到:“Why were you excited?Maybe you can share with us.”
2. 故事预测
调查讨论后请学生们关注故事图片和标题,进行预测:What happened to the kids?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title?有学生根据故事题目:“Feeling excited”大胆猜测:Gogo was very excited. 教师随即加以引导:“Why was Gogo excited?”激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求知欲。
依据Donna Ogle提出的KWL阅读指导策略,即What I have learnt,What I know,What I learn to know,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为阅读做好充分准备。“爬山经历”是一个源于学生生活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发言欲的同时建立与故事文本最直接的联系。故事前的预测旨在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猜测,这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故事前的热身准备的过程。这里设置的展示型问题,旨在围绕故事文本话题,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并建立与文本话题的联系,为之后的故事阅读奠定基础。
3. 主线梳理
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找出人物的心里变化。
Gogo,Tony and Jenny’s feeling
该展示型问题的目的是凸显故事文本脉络,活化文本信息。教师在对故事文本进行宏观把握时要注意凸显文本脉络;在具体分析文本各张图片时,把文字内容灵活转化成另一种表现形式,拓宽文本信息转化的角度,增加文本信息转化的维度,提高思维含量。本文时态混合(将来时、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穿插),这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将文本内容转换成清晰的表格结构,引导学生将所获信息进行系统架构,便于理顺文本脉络结构,为下面更深层的思维活动做好铺垫。
(二)参阅型问题:拓展文本内涵,激发较高思维
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参阅型问题:“原因探究”和“内涵挖掘”。“原因探究”建立在上述展示型问题“主线梳理”基础之上,同时为“内涵挖掘”奠定基础,“内涵挖掘”是“原因探究”的拓展深化。由此可见,两个参阅型问题的设计同样符合思维的梯度变化。
1. 原因探究:学生边读边想,仔细分析,找出三个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
老师在请学生填表格的同时,引导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How did Jenny feel and why?What did Gogo hear?Why did Gogo go into the cave?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快速直接地从原文中找到答案,而要结合文本信息,加以分析与理解,所以这些问题属参阅型问题,相比于上面的表格填空,其所需的思维含量有所增加。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原因。
2. 内涵挖掘:学生通过阅读,用心感悟,思考Tony所说话的含义。
“Oh,Gogo.” Tony said.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想到,是因为Tony和Jenny看到Gogo和新朋友在吃东西,They got a very big surprise。教师继续追问Why was Gogo so happy?How do you know?学生们纷纷从故事图片观察人物表情及动作找出依据。
教师继续抛出问题:What will Gogo do with his new friends?What will they eat and drink?思维活跃的同时立即回答:He will play games with them. He will eat chicken and drink cola. 等等。 围绕故事文本主题是有效开展课堂阅读活动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关键信息或者关键字词是活化文本信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
文本中“Oh, Gogo.”是很有韵味的。多数的英语课堂都忽视了情感教学,其实英语中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标点和汉语一样都是有特点意义的,有真实情感的。因此,教师应当教会学生从字里行间获取信息,推敲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让学生依据特定语境,得出故事中不曾明示但有蕴含在内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语言之美。
(三)评判型问题:内化内容思想,发展深层思维
评判型问题的设计旨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深层思维,即评判型思维能力。由依托文本的“赏奇析疑”到联系实际的“情感共鸣”,这两个评判型问题的设计实际上也符合思维梯度规律。
1. 赏奇析疑:学生完成阅读,互相交流,充分挖掘文本最后两幅话的含义。
More chicken. Yes, please. 引导学生思考Gogo的新朋友是怎样的?并板书:kind,friendly,lovely,brave,clever,work hard…
学生回答如:They are friendly. They are kind. They are brave.等。该问题的设置是一个典型的评估型问题。结合故事前和故事中活动,在学生已启动认知并理解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适时激发学生思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情感共鸣:学生完成思考,联系实际,感受身边的爱,分享爱的的故事。
Let’s share:To share with the whole class some examples,to feel the love from others and learn from others and learn to express the thanks for the love.
笔者认为,评判性思维不仅仅体现在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和评价,更体现在对于文本的综合运用。本故事的学习目标是理解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历程,更重要是通过故事的学习感受到朋友之间的友爱,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需求的讨论,往往能激发心与心的交流,起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美珍.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拼判性阅读视角[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 陳松霞. KWL阅读策略,助理英语阅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