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课程中渗透书法教育之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让书法教育进课堂,加强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识字、书写能力教育和书法育人育德的书法文化教育。认识传统书法中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教育功能,挖掘书法中审美与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中学课程中渗透书法教育要结合实际,从操作性、可行性入手。
  [关键词]书法教育;中学课程;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1-0045-03
  [作者简介]高鑫,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南京,211800)教师,一级教师。
  书法以汉字为书写内容,汉字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可见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先生曾说:“书法是艺术中的哲学,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那么,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认识传统书法中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功能,挖掘书法中审美与道德教育的作用,值得梳理和探究。
  一、书法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汉字写得端正美观,不仅是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种素质训练。现今智能手机普及化,知识信息获取便捷,很多人习惯于浅阅读,整个社会对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出现浮躁化倾向,而书法训练的过程,既是习字过程,也是耐下性子感悟书写内容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精神上达到相对松弛平和的心境。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专注力不集中和意志力缺乏持久性,那么,科学有序的书法训练,可以使他们集中精神,增强意志,磨炼耐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宝贵的“静”气,这也正是书法工具性的核心内涵。
  二、书法教育促进学生人文修养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史也是一部人文精神史。书法承载文字,文字蕴含人文,而人文映射了古人先贤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当后人品味苏轼、黄庭坚、赵孟頫、郑板桥等人物作品时,透过书法的背后,感受到的是厚重的人文历史。有人讲“少年比才气,中年比传统,晚年比学养”,一个“学养”,道出了书法背后文化底蕴的积淀。例如苏轼的书法在宋代风靡一时,其书法的魅力,也正在于笔墨之中的人文修养。
  三、书法教育引导学生审美情趣
  书法艺术从表面来看,是对汉字形体的美的塑造,从精神内涵上来说是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审美思想和艺术思想的展现。概括之,书法艺术包含“四美”:一是对称均衡之美。就书法字体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较为工整的行书基本上体现了对称均衡之美;二是阴阳统一之美。如笔法中的正与侧、墨法中的浓与淡、枯与湿等,结构中的疏松与紧密等;三是和谐统一之美。汉字字形更讲究复杂的多因素和谐共存,比如书法中的“穿插”“避就”原则即为多样统一之美的实例;四是意境之美。书法作品的内容与点画墨色的搭配,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便是意境之美。透过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兰亭序》,可以感到一种萧远畅淡、舒缓平和之美;从满纸狼藉的《祭侄稿》,可以看到哀痛欲绝、悲愤填膺的悲壮之美。自然地,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林语堂曾说:“中国的书法给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美学。”学书法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平和、儒雅的气息,而这正是中国礼仪中“谦谦君子”的含蓄之风,也旨在锻炼学生“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家风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书法之美,使书者的性情得以触发和感化,有益于美育心灵,优化人格。
  四、书法教育磨炼学生思想品德
  艺术家提供的作品必须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这个社会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凝聚正能量,用不同形式濡染、完善人的思想和灵魂,因而艺术的修炼必须是人格和学识的修炼。书法写什么,反映一个书者的价值认同。书家的作品,即使是书写他人原创的作品,首先是经过书家的人格认可,无疑会镌刻上自己的人格烙印。当下社会的书法作品内容有高雅和庸俗之分,作为书家,恪守做人的原则,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书法实践活动中,我们要筛选出思想和人格都优秀的作品,这样书法教育才能发挥教人、育人的功能。比如,面对颜真卿为了维护大唐王朝严谨的政治制度而写的《争座位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除了感受颜氏行书雄浑凝重的书风,还可以学习他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和刚烈忠义的品德。教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表面是在传授具体的书写规则,实际上是在介绍书法史上经典作品背后的伟大人格,这种耳濡目染会让学生慢慢认识到,爱国、诚信、友善,正直、忠诚、勇敢等一直贯穿着中华文明的美好品德,从而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道德约束和品德淬炼。
  五、在中学课程中渗透书法教育,从操作性、可行性入手
  1.示范引导,教师自觉练好“三笔字”。
  由于网络化带来书写能力的下降,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抓好书法教育,教师队伍必须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授课教师的字往往是学生学习写字的最直接模仿对象,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上课的板书、批改作业的钢筆字以及课下的毛笔字适时引导学生。这种反复引导和耳濡目染,能够极大程度地改善多数学生的书写状况。书写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的基本功。提升教师队伍的书写能力,不可谓不重要,学校要从师资队伍的书写抓起。
  2.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书写训练。
  中学阶段文化课学习竞争激烈,书法课堂被大量占用,造成书法教育“边缘化”。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不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为前提。课上注重打基础,加强行、楷书起步教学,建议楷书以《等慈寺碑》为主,行书以《李思训碑》为主,这两部碑帖规律性强,学起来容易上手,也方便向其他书体转换。特别是语文学科要积极创设师生互动场景,先让少数学生上黑板抄写、展示粉笔字,再以此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课下最有效的方式是办黑板报或手抄报,争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书写练习中,并进行板报比赛。课外组织毛笔书法兴趣小组,组织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制定灵活而周密的计划,明确具体要求,重点培养。
  3.保持连贯性,坚持书法练习的延续、拓展。
  对于书法天赋好,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在练习单个字的基础上,指导他们重点临摹一些名家作品,逐渐掌握书法章法的技艺,培养完成整幅作品的能力。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又可以巩固基本功。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临摹行书作品《兰亭序》,以及当代名家的作品。在每一种经典碑帖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简明扼要地讲解这件作品在技法上的主要特点,采用少而精的策略,既不耽误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又能在书法技艺上取得进步。
  4.渗透融合,篆刻教学融入美育课程。
  篆刻印章与书法艺术紧密结合不可或缺。在现今的观念里,一幅书法作品如果缺少了印章,恐怕很难说其是一件完整的作品。书法与篆刻有其共通之处,都是以汉字为造型素材的视觉艺术,都强调文字书写的笔情墨趣及其笔画线条之空间分布关系的自然生动。如果说书法是尺幅之间通过书写来完成的文字造型艺术,而篆刻就是方寸之间在书写之外还综合了其他制作工艺的文字造型艺术。篆刻是书法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中学阶段篆刻兴趣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
  5.营造氛围,打造书法育人文化环境。
  校园是展示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文化的良好场所。我们可以邀请书法家进校园,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书法展示,开设专家课堂等。在校园环境方面,则可以开辟书法墙、书法园地、书法长廊,同时辅以一些书法家的画像、勤学故事、篆刻装饰等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设计书法雕塑,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书法学习氛围之中。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它不仅具有非常强烈的中国特色,更具有中国教育的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让书法教育进课堂,加强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识字、书写能力教育和书法育人育德的书法文化教育。因此,在中学课程中渗透书法教育,刻不容缓,又善莫大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