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英语写作能力集中体现在英语学习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总结写作教学实践经验,归纳出三年两阶段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理念,强调高中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英语写作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是高中英语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和传统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英语写作教学缺乏行之有效、让大家广为接受的合理模式,难以获得学生和教师的足够重视,甚至被许多一线教师完全忽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两个阶段的具体操作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改进写作教学现状。
一、以读促写,夯实语言基础,培养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
学生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就是写什么?怎么写?没有足够数量原汁原味、丰富有趣、启发思考的语言素材的输入,学生写作自然会表现出中式思维、空洞乏味、漏洞百出等各种问题。因此,对于写作任务学生写得敷衍、教师改得吃力,写作教学呈现出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状态,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写作教学的积极性。
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英语试卷开始采用读后续写题型,引领了“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模式。因为笔者所在学校加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课题组关于阅读英语原版教材的课题,所以尝试利用相关素材对所教的学生从高一阶段开展写作模式探究实验,即通过推行英语原版教材典范英语的阅读来促进写作,以一至两周读一本原版故事书,并完成相应写作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读完28本或有趣或经典的原版故事书,这样既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又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型。他们需要完成读后的写作任务,包括最基本的故事梗概、拓展扩写,以及话题讨论小论文,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搜集出现的高频词汇和句子,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任务中,有效通过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写作热情日渐高涨,文章越写越长,内容也更加丰富、有趣,观点清晰新颖、表达自然流畅,批改写作慢慢变成一种享受,总能让人收获惊喜,教师评语也变成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感受文化魅力。与此同时,选用合适的、实时出版的英文报纸、杂志,鼓励学生定期阅读来促进写作,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及时补充与时事热点相关的词汇。丰富、有趣的文化背景知识,每周1-2篇短小精炼的美文诵读,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更直接的典范。笔者开展实验的学生中,不少学生参加了各类写作竞赛,表现优秀,荣获各种奖项。
二、讲评复写,采用多元评价,提升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经过前一阶段的积累和沉淀,学生写作能力在思维方式、词汇运用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考场限时写作能力仍有待提升。进入高二、高三阶段,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各类考试让学生应接不暇,利用考场作文来提升学生限时专题写作能力操作方便、效果明显。从学生进入高二下学期开始,笔者把每学期要完成的重点写作教学任务分解到每次考试中,让学生先自主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经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考场作文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具体操作流程一般为:学生考场上自主完成写作任务一考后试卷作文学生互评一教师讲义归纳专题要点一课堂展示优秀范文并选取典型文章进行讨论修改练习一学生反思后同话题复写一教师批改反馈。此教学过程利用翻转课堂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導作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师生互动交流的作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课后再反思总结形成学习成果。利用这一过程,学生对高中阶段重点写作话题和类型逐一练习,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和技巧,增加写作自信,提升写作能力,最终形成综合学习能力。进入高三最后复习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比较轻松地应对每次模拟考试的写作任务,并在统考统改中得到高分,对高考写作充满信心。笔者也多次通过开展公开课、参加优质课比赛等活动展示考后写作讲评课模式,与专家和同行探讨其可行性和改进措施,在受到多方认可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这种教学模式。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写作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各种教学改革和实验层出不穷,英语教师也应该把握时机、结合实际,积极参与和推进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通过开展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教学能力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体验到学生从学习能力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