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迎春话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自认为,最能代表春天的植物莫过于“柳”了,要不人们怎么称呼它“春柳”呢?
  一说到“柳”,心里就慢慢生发出一个江南的春天——烟雨蒙蒙,杨柳依依,轻衣怒马,长亭更短亭。柳树渲染出的,是一个古典式的春天。因为它正是这样一种古典的中国式的树,柔美,坚韧。
  如果树有性别,柳树应是女性,有着中国仕女般的柔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团团明月脸,冉冉柳枝腰”……诗人们将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因为柳枝袅娜、纤细、修长,更令人心动的是那一份柔韧、曼妙、灵动。“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芙蓉如面,柳如眉”“孤意在眉,深情在睫”,眉是最能传情达意的。诗人们将女子的眉毛比作柳叶,因为柳叶除了婉约灵秀,更有一番楚楚动人的韵致。
  柳树是在古典诗词中出镜率最高的一种树,这些诗词读来读去,离不开一个“情”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故土难离之情;“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这是伤春惜春之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是闲雅赏乐之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相思相望之情。选择柳树作为一个抒情的意象,还是因为它的美,唯有美,才令人柔软,令人依恋,令人生出千丝万缕的情意。
  柳树在中国,还与离别有关。中国自古有送别时折柳相赠的习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在“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里,我们隔着历史的烟尘依稀看到,长安灞桥两岸,一步一柳,送别的人在此折柳枝相赠,依依不舍。
  分別时为何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说法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恋不舍之情。但一种普遍的延绵上千年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的。我更喜欢清代褚人获的解释“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最大特点是“随地可活”。赠柳,表达的不止是一份留恋之情,更是一份美好祝愿,祝愿远行的人,到了新的地方后,能像柳树一样,能迅速融入当地的人情风俗,生根发芽,生机盎然。
  左宗棠应该也是赞同这一说法的。左宗棠为收复新疆率领湘军来到西北大漠,大漠“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令他忧心如焚。他要求凡大军过处广植柳树,并亲自携镐植柳。在他的倡导下,荒凉的大西北,竟然形成一道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握”的塞外奇观。为纪念左公,人们将他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当年选择植柳,其中自然有他的故园情怀。出仕前,左宗棠一直在家乡湘阴柳家冲柳庄务农,杨柳依依的浓浓乡情必定令他在戎马倥偬的岁月中魂牵梦萦;但更现实的原因,也许还是因为柳树生命力强,易栽易活,只要有水,折一条树枝插在湿地就能存活。
  这就是柳树,最柔弱者,也最坚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1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