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就是给学生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型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营造一种自然成长的氛围,让学生在环境中浸润。正如蘑菇不是种出来的,而是在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适宜的土壤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未来社会更需要软性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独立思考、勤于自省、善于合作、善于沟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选择;创新教学;环境渗透
  钱学森临终之前,曾问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何谓“杰出人才”呢?虽无直接点明,但钱老生前曾说:“……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想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最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笔者有幸参加市里组织的美国教育考察,在美国考察期间,无论是听专家讲座还是参观学校,“全球公民教育”“全人教育”“个性化教育”“适性教育”等词汇经常在耳边萦绕,使我对钱老的“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在课程选择中发展个性
  课程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抓手,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承载物。学生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并会在其选择的课程内容中得以体现。
  毫不客气地说,目前我国的教育整体状态为:幼儿教育攀比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高中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娱乐化。尤其在学生刚刚启蒙、准备接受基础知识的阶段,教学内容过难、过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没有兴趣。“中国式考试”正在把一批又一批个性各异的孩子塑造成统一的“合格”产品,他们没有突出的棱角,没有个性舒展的声音,更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就笔者执教过的初中和高中来说,我国初中阶段的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有28门(类)之多,选择性不强,过于标准化,缺乏个性。而高中最近兴起的“走班选课制”正逐渐演变为“考出好分数,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的功利化过程,师生几乎没有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
  反观美国K-12教育,课程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容丰富,选择性强,指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下面以笔者参观过的几所学校为例简要介绍。
  位于弗吉尼亚州福尔斯彻奇郡的Communi Kids幼儿园(社区儿童语言学校),是一所13年前创立的私营性幼儿园。其办学宗旨是“为未来的全球公民做好准备”,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与各种族人相处,让孩子们成为知识丰富的人,并掌握一项全球(化)的技能。为此,在语言(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幼儿园提供法语、汉语、西班牙语等多语言教育选择,以适应孩子未来的需要。
  费尔法克斯市的普罗维顿斯小学在每周三的下午开设大量活动课,还成立了兴趣俱乐部(阅读、女生数学、科学、电脑、机器人等)。其中的特色阅读课程给笔者印象颇深。此课程在学生阅读活动结束后,由四名专职阅读指导教师先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把评估结果与学科教师分享(评出优生和差生,但不公布),并介入教学。每6周评估一次,如还未提高,要求家长配合在家辅导。
  笔者一行来到费尔法克斯郡的拉尼尔初中时,恰逢该校开始实施“选课走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及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及难度,每个人的课程表都不同,他们在选择中能够明确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学校最终确定在提供英语、数学、科学、社会、体育必修课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汉语、德语、STEM、管弦乐队、美术、健身、蔬菜园等选修课程。给我们印象极深的是,选修德语的只有9名学生,但学校照样请老师开班。此外,学校还不惜成本,专门开辟了专供听障学生选择的特殊教室。
  笔者一行还走访了弗尔法克斯高中、阿卡迪亚高中、约翰·巴勒斯高中等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必须修一定数量的必修科目,如一般高中9~12年级学生每学期应必修6门课(数学、语言、科学、历史、外语、体育),但可以选择额外的科目(选修课)来延长他们所需的学习时间。而选修课程则丰富到极点: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研究、艺术史),表演艺术(唱诗班、戏剧、乐队、管弦乐队、舞蹈、吉他、啦啦队),体育团队(足球、篮球、排球、越野、游泳、高尔夫球、网球、棒球/垒球、水排球),职业教育(医疗技师、系统维修——空调、电脑制图、汽车维修、农业、美容),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计算机编程、平面设计、AI俱乐部、网页设计和网页编程、视频游戏设计),音乐制作,电影制作,等等。
  可以说,美国的K-12基础教育给学生创设了选择课程的土壤,让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学习内容来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展现真我个性,激活创新动力。
  二、在创新教学中学会创造
  約翰·杜威曾说过:“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不断更新,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教育的方向。公共利益问题日益增多,如全球变暖、贫困、食品安全等,这些复杂问题靠单门学科是不能处理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利用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意识与思维方式。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复杂的学科问题中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然后快速解决问题。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的跨学科技能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标准。
  美国在《2030美国教育展望》中指出:随着技术变革的展开,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表达真实想法,教师不应多讲,学生应交流讨论,甚至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自己决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自我探究,积极思维,在小组团队合作中碰撞思维,展示成果;课堂讨论的着眼点是解决问题(过程是思维),并非寻找正确答案(结果是知识);教学结果并非教师心中的想法,而是学生自己所行,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协作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未来核心技能。
  美国人普遍认为,21世纪需要具备的技能依次为:思考、交流、合作和创造力。因此,美国教育正在追求创新型教学模式和真实的学习经历,以此来培养21世纪的地球公民。学校也正试图摆脱传统的测试模式,尽可能地创新教学,为21世纪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目前,美国学校纷纷开展STEAM教学,进行主题式项目制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创新的土壤中自然生长。   在阿卡迪亚学区橡树小学的学前班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用语言与绘画记录自己一天的感受。学生在画画中学习语言,在语言学习中用绘画来表达情感,从而使语言、美术与情感认知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学生每人一台电脑,运用计算软件计算100元所能购买的最大量物品。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物品单词、数学加法、语言表达等,实现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进行思维融合训练。项目制学习能全面挖掘学生的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实现全人教育。
  在加利福尼亚州阿卡迪亚山麓中学的七年级科学课中,老师开展“冰如何融化”的主题式项目教学。老师讲述:“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海冰,它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化。假如海冰科学家需要你的帮助,你被派去收集一小块海冰样本,你的工作是安全地把海冰从收集地点运到大洋彼岸的海洋科学实验室。你会怎么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储存并运输一块海冰到海洋科学实验室。老师提供相关的网页知识供学生了解,通过“水中氯化钙的溶解含量是否会影响温度的变化?”实验打开学生的思维,布置一个为样品容器做设计方案的作业,同时要在不断测试中修改,最终确定后再团队反思。这样基于项目制的教学,把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结合,在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挑战失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课堂主题+实际应用”的融合教学模式,在我国的许多学校也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三、在环境渗透中生成价值
  在美国考察期间,最令我们困惑的是,所有学校的课程表中都见不到德育课程,没有一个校长介绍学校的德育特色,教授也不讲美国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以至于我们同行的德育特级教师急切地向他们询問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如何对其进行美国价值观的教育?”校长简单地回答:“年龄小的学生,会引导其树立价值观;年龄大的学生,不会强加于他们价值观,但会展示复杂的道德,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随着考察工作的深入,在仔细观察他们的细节中,我们恍然大悟,其实“环境渗透”就是最好的德育。
  美国的学校里有许多拉丁美洲裔、亚洲裔,不同人种在一起上课,师生都对各人的文化给予尊重、包容,不强加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相处中学会尊重与包容。课堂上有许多残疾人与特殊学生,他们和正常人一起学习,每一个师生都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相待,学校甚至还给他们配了专门教室、专职教师,乃至专门的心理专家。在教学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发言,倾听学生的观点,平等地组织学生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尊重。在政策上,美国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免除学费,提供免费午餐,体现了责任与担当。当学校出现问题学生时,社工会积极参与,与学校、家长一起帮助学生,使大家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尊重、平等、包容、担当、责任等价值观在日常的言行交往土壤中自然渗透,自然生成。
  同时我们还发现,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并非知行分离,而是更讲究务实,更接地气,在日常细小要求中渗透。在拉尼尔初中的墙上写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像雄鹰一样翱翔——对社会负责、包容、可靠、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很细,很具体,很实在,很接地气,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怎么做,在教室外面怎么做……面面俱到。如在教室里面要求学生“重视他人的反馈和意见,积极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保持我们的承诺”等,在教室外面要求学生“负责任地使用社交媒体,挑战自己的社交能力,纠正错误,让学校成为我们都想停留的地方”等。这样的行为规范虽细,但容易做到,也自然成为一种习惯。
  另外,美国学校的全球化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他们觉得:“多语言”是21世纪全球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技能。大多数学校通过开展多语言教学,使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在与不同背景和文化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中,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去想一想,并承担起共同解决世界问题的责任,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团结、包容等关键全球价值观。
  当然,在考察期间,我们用理性的眼光,也看到了美国教育的不足,如精英教育理念下自主选择后的阶层固化问题,以及基础教育自主学习中的效率过低问题等。同时,我们在反思中国教育中,也必须看到中国教育正在积极转型,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等。相信我们的民族在吸收世界先进理念的过程中,教育的顶层设计会越来越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5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