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指向关键能力的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指向关键能力的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的实施策略是:精简目标,聚焦关键能力;突围单篇,着眼单元统整;拓展延伸,旨在实践与综合。具体而言,关注表达,从读的能力到写的训练;关注文体,从这一篇到这一群;聚焦主题,从这一个到这一类;关注思维品质,从语言训练到思维培养;融合课堂内外,从一篇到整本。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单元统整
  一、问题缘起:阅读教学应指向什么
  学生每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大多是从教材的第一课开始,随后围绕一篇篇课文展开学习活动。一本语文书撑起了整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哪些是无用功?所谓“少慢差费”的诟病存在于哪些环节?这些问题的探究结果,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效。归根结底,阅读教学究竟应该指向什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言以蔽之,语文关键能力是用语言来交流、思考、阅读、表达、审美,是“做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基于教材,尤其是挖掘单元特点,发挥单元功能,积极构建学习任务,充分体现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读写互动,听说融合,勾连课内和课外,习得阅读策略,促进语文关键能力的形成?对此,我们在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
  二、教学策略:立足单元,做好整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精心挖掘教材中每一篇精读课文的价值,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夯实字词句基础,做到“一课一得”,这是单篇课文的学习路径,体现了单篇课文学习的价值。
  然而,做到这些似乎还不能算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与传承理解,仅靠“例子”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
  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既要切实着眼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又要兼顾其长远发展,尤其是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单元统整”教学——用足教材、用好教材,资源整合,聚焦一点,适度拓展,从单篇课文的教学走向整组课文的教学,从单元整组拓展到课外多篇,再延伸到课外整本书阅读,即整组课文+多文本+整本书,从而构成一个文本群。基于这样的框架,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有利于落实单元目标,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同时兼顾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课内和课外打通,把整本书阅读纳入单元整组的教学中,目的只有一个:将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中,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让课堂内外的阅读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连成一体”。
  (一)精简目标,聚焦关键能力
  单元统整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重点习得某项语文能力,聚焦整组文本学习的一个目标,果断删除其他的枝节。其目的就在于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资源,夯实某个能力点。不同的文本,从字词句的掌握、内容理解到表达方式的揣摩、语言文字的品味,可以学和需要学的东西很多。比如抓关键字词的能力、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等,都需要持续地练习。但如果每次能力的习得都是“单打独斗”,无法形成连续的能力序列,只着眼于当下文本的学习,这其实有悖于能力形成的规律。所以单元统整,要聚焦一个目标,即学生的能力形成。
  (二)突围单篇,着眼单元统整
  有了能力目标,想要达成目标,便需要对教材加以整合。相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教法,因为教学目标设置有多种可能性。所谓单元统整,就是一个单元聚焦某项能力的形成,这个聚焦点姑且称为焦点目标。围绕这个焦点目标,有一条达成的主线,在教学时有所侧重,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对单元焦点目标的达成有所作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能呈现一个纵向的能力习得的过程。例如,一个单元的教学,在规定教学时长内,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确定焦点目标,对单元文本统筹安排,进行适当整合,单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就能关联相邻文章的学习,删繁就简,突出主干目标,适当拓展补充。这里,整合的是教学内容,整合的是课时安排和作业练习,目的就是空出时间和空间达成焦点目标。
  (三)拓展延伸,旨在实践与综合
  单元统整的目的,主要就是促进语文关键能力的形成,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言语经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认为,在单元统整中还必须有拓展延伸,沟通单篇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语言梳理,总结语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规律等。将语文知识结构化,更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
  拓展,可以指向多个方向,比如指向语言积累,指向语言表达,指向主题建构等。拓展的路径多样,有的是加深文体认识,从单篇到一类;有的是从主题的角度加以拓展,拓宽阅读视野,贯通课内课外。很多阅读文本图式就是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的,可以是聚焦单元的能力训练点,在语言精妙处适度拓展,仿写或积累;还可以形成阅读图式,习得阅读策略,在实践中形成熟练的表达技能。
  以上所述,无论是拓展的内容还是路径,都更偏向于综合性、实践性。指向的就是会阅读、会表达,在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同时锤炼思维品质。
  单元统整,汲取了群文阅读的长处,鼓励多读多思。在比较阅读中,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也得到提升,正如倪文锦教授说的,“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
  我们强调的单元统整,是让学生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宽于教材地去阅读。由教材作为依托,对单元加以统整,等于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完整的小微课程。其优势在于,首先,有利于课内和课外的贯通,不像有些群文阅读,仅一个孤立的主题和四五篇文章,与教材的学习没有关联或者关联度不大。其次,有利于课程整合,增强实效。基于教材,确保了目标的达成和实施的效果。第三,有利于实践推广。单元统整中一些成熟的小微课程或教学设计,都可以共享,尤其在普及统编教材后,更有借鉴意义。   三、实践课例:关键能力培养的关键处
  (一)关注表达,从读的能力到写的训练
  《作家笔下多姿多彩的人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教学之后的读写训练课。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这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聚焦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致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对于《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重点段落,运用圈画关键词句的方法,逐渐掌握作品表现人物的方法。而《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通过学习单的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享,巩固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认识。同时,课堂还设计了一句话扩写、寓言改写的小练笔。《作家笔下多姿多彩的人物》的主要教学内容为:
  1.阅读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文中人物都有些什么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对人物动作、神态来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的?
  2.观察文中插图上人物的表情、动作,选择四个人物中的一位,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写出这个人物的特点。
  3.小组交流,将不同人物的描写语段组成完整的一段话。
  4.拓展练习,用上述方法独立完成对另外一幅插图的描写。后续对整本书阅读《今天我是升旗手》,用学到的方法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感受作家笔下多姿多彩的人物,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
  《作家笔下多姿多彩的人物》其实是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将口语交际、推荐阅读、读写结合整合在一起,主要是让学生在单元学习后,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和巩固,并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趣味十足的故事中,进一步分析人物的内心,感受大作家的写作手法,并学着做“臭皮匠”,贡献个人的智慧,成就集体的精彩。
  (二)关注文体,从这一篇到这一群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收录了《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四篇童话,整体目标是深入认识童话的文体特点,尤其是反复叙事,在阅读和编创的同时享受童话阅读的快乐。
  基于单元的学习,我们补充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以及《犟龟》等文本,让学生在某一个点上可以再往前走一步。这个“前”,可以是理解的深度、宽度,可以是视角的转换,其旨归都是让学生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宽于教材地去阅读。同时,对教材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一些阅读方法(比如预测),在拓展阅读中,可以再次加以练习,使之运用更加娴熟。最重要的是,借助单元拓展阅读,让学生的阅读量获得提升。经过估算,童话单元四篇课文的字数大概是4500字,而补充的童话差不多有5000字,一堂拓展课的阅读量等同于一个单元课文的阅读量了。这对于平时读书少的学生来说,上完整节课也是一大进步。
  (三)聚焦主题,从这一个到这一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儿童”的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小说《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书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些课文体现了儿童在战争中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争,加深对战争中的人,尤其是儿童的认识,丰富阅读文本的图式,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阅读拓展课《战争中的人》,补充了《铁丝网上的小花》《在柏林》的单篇阅读以及《赤色小子》的整本书阅读,希望学生对战争有相对全面的认识。从阅读方法层面来讲,中年级叙事类文本,需要关注概括。概括方法不是新内容,但概括能力的提高是在一次次故事概括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时,我们把“抓细节—悟情感”作为阅读文本的抓手,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关注细微之处,结合主旨,体会情感。
  通过教学,学生认识了勇敢机智的小英雄雨来和小夜莺,还有善良勇敢的布兰奇,也知道了罪恶的战争给老兵的全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的同时,掌握了阅读方法,也拓宽了视野。
  (四)关注思维品质,从语言训练到思维培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白鹅》《白公鹅》《猫》《母鸡》都是描写动物的经典名篇。虽然是写动物,却不约而同地都没有描写动物外形,而通常中年级习作教学中对动物描写的首要要求,就是描写动物外形。根据学生习作表达的需要,从课文和习作要求出发,究竟要不要写动物外形?聚焦矛盾点讨论,让学生明白表达因需出发。动物外形怎么写?通过补充郑振铎的《燕子(节选)》、周而复的《猫(节选)》、夏丏尊的《猫(节选)》、骆宾王的《咏鹅》等,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归纳描写动物外形的写作要点,在讨论中明白动物外形可以怎么描写。那就是——有序有物。要点有三:(1)抓住特点;(2)要有顺序;(3)用上修辞写具体。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修改已有外形描写的段落,课后独立用这样的方法去写一种动物的外形。
  这样的设计,不仅教给学生描写外形的规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构建“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比较、思辨,发现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五)融合课堂内外,从一篇到整本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收录了《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两本名著的故事梗概。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进一步延伸,设计了“如何透视一本书——《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整本书阅读分享”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的人物图谱和情节发展思维导图法,整理出本书的基本框架,关注书中人物内心世界变化,发現本书的内在线索,形成个性化理解;能借助人物图谱和情节发展思维导图,写出故事梗概,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安排详略。最后一个环节是综合性很强的学习任务——创作故事梗概:写一个绘本文字稿,绘本的篇幅在12页以内,文字不超过500字。学生个体需要确定每一页内容及详略安排;小组合理分工,保留最重要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细节;最后,汇总成通稿,保证语言通顺连贯,故事完整,有一定感染力,体现个性理解。这一任务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颇有难度,既要整体观照整本书内容,还要筛选辨识处理情节,对学生文字表达、思维水平都是挑战。但在这任务驱动式的学习中,学生饶有兴趣,积极动脑,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热情以及最终呈现的精彩作业,大大超出教师的想象,令师生都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成就。
  以上案例,仅仅是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综合并带有拓展性质的课程,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很有意义的挑战。对教师而言,一堂课的设计,其实是对单元整体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提升,完全不同于单篇课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能让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激发,教师“讲”得少,学生“动”得多,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当然,目的不仅是积累一些课例,更重要的是去研究小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要素和形成机制,形成促进语文关键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编排,特别是今后要深入研究统编教材中、高段的单元内容,做好统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学,有效地学,不断探索形成语文关键能力的教学新样态,这是语文教学应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0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