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當今,世界信息化快速发展,其先进的教学观念,逐渐渗入到教育界不同学科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知识,帮助学生具备输送知识、处理信息的综合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合理地把握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最大化地拓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范围,综合运用下文三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教育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不同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的凸现出来,对于展示学生独特的特性,开展和推进个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当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全面解读新课标,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合理地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采用信息化的术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中的概念,逐步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步骤,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信息技术的舞台,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如下探索和研究:
一、合理地渗入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态
情感教育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不容分割的整体。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到教学实际中,探寻出情感教育与兴趣教学法之间的关联性,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热情,带着满腔的激情,去探究未知的信息技术,领悟出信息技术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比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自己制作出的美观、漂亮的作品,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融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制作送给父母或好友的生日贺卡,要有特色、布局合理,还要侧重情感的协调和融洽,掌握好文字摆放的位置,对文字进行合理地布置和安排,从而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能达成教学目标,更能落实情感教育,实现知识的升华,提高学生创造作品的积极性,让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去进行信息技术化的学习。
二、开展多样化的演示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基础性科目,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协调手、眼、脑等多个器官,开展信息技术的学习。这就要求一线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灵活地实施演示教学法,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进行示范,详细地讲解操作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看明白、弄清楚,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面释放个人的才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学生在接触《走进计算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和认识图标、窗口、任务栏,同时通过图标,打开相应的程序,移动和切换窗口,根据需要改变其大小,另外还能对任务栏进行位置、大小及属性的改变,实现任务的切换等,在学生进行操作中,要及时指出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和操作步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感知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运用公正客观的评价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于接触信息技术的初中生来说,其操作电脑,所取得的成果,是尤为重要的,学生的内心深处特别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总结和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讲解和分析完每一个知识点后,要引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展示个人的成果,对于速度快且质量达标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以促使学生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勇气。比如在《认识多媒体》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为学生出示任务单,然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查询,对于速度快且准确无误的学生,让其展示操作的步骤,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总的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运用上述有效的教学方式,应对教育教学的机遇和挑战,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传播手段,组织和开展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成功地打造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一梅.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方法探析[J].通讯世界,2016,18:220-221.
[2]隋文静.浅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开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159-160.
[3]肖美宁.初中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的有效对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1):103-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