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的效能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习的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成果。
  21世纪初,一度人人都追求教学的实效性,甚至高效性,误解了教学的效能感。20世纪之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盛行,它的基本原则是“效果律”——它持续促进学生重复那些得到强化的行为,但忽视了行为主体对问题的理解,也忽视了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这种逻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机械训练虽然可以调整人的行为反应,但却遗忘了反应主体对未来意外事件的理解力。
  学习理论不断发展: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到“认知学习理论”,再到“参与学习理论。”随之,学习的效能感也有了与时俱进的解释。用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视角看教学效能感,它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而是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包括知识的、能力的、素养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教育关注的焦点,尽管不同国家对“学生素养”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品德+创新”成为公认的核心内容,这也成为今天教学效能感的主要标志。
  教育的明眼人去观察现实的教学脉络,相當多的学校教师认同要引导、鼓励、启发学生;也认同“参与学习理论”,知道参与学习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但是他们不敢“不牵不抑”,否则怕备课内容讲不完;也不敢“不达”,不讲透总觉得不放心。可怕的是“讲不完”“不放心”的教学逻辑导致最后的结果是:我国学生参加无论是国际著名的PISA测试还是TIM-SS考试,平均成绩高,学习兴趣与信心低——以考试为目标的被动学习似乎成了我国学生的标志。
  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学生发展既是家庭的希望,又是民族的希望。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仅靠学校和老师是不行的,社会、家庭、学校要形成合力。教室、操场和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是学生产生学习效能感的场所。打开教师的眼界和心智,开放学校实验室、图书馆、操场、琴房等场地,社会要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和劳动教育的场所,家庭要为孩子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爱的氛围。教师的某句话、社会劳动的某个场景、家长的某个表情,都可能会让学生福至心灵、感悟良多、甚至产生顿悟,渐渐温养出自己的价值、趣味和洞见,最终涵养出富足的学习效能感。
  参与“教学的效能感”“教学的实效性”“高效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话题讨论时,仔细重温先哲们的教育思想,认真学习“学习理论的演变”,或许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思考深度和讨论效能感。(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