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出来的困惑 教出来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是起步阶段,很多学生难以适应从写话到写作的过渡。老师深感起步作文教学的困难,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既有教者指导方法的不到位,也有家长的过多干预,还包含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作文教学;困惑;反思;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B-0073-02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教学的瓶颈,大多数老师觉得作文教学最难达到预期效果,指导得细一点,学生写出来千篇一律,不指导,差一点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四五年级学生的习作有很多还停留在二三年级的水平,潦潦草草就几句话,毫无新意。面对这种情况,习作教学的困惑一个接一个:
  困惑一:厌烦情绪重,写作兴趣不浓
  与学生聊天问起“你们喜欢写作文吗?”,很多同学说:“我很喜欢。”说这话的学生大多是违心的。据笔者调查, 9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大多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写作情绪障碍,这种厌烦情绪不仅妨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教育对学生的有效影响。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惯例,秋游后让学生写一篇以秋游为题的作文。本来学生兴致很高,心想,一天不用上课,家长会极大地满足他们的秋游需求,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可是听到老师布置作文,游完写一篇日记,字数不少于500字。这个看似理所应当的作业,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秋游的期待,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愿意留在学校上课,也不要秋游。其实学生写作文跟老师写论文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那文章质量肯定不高,更不要谈真情实感。
  困惑二:生活体验不足,习作素材不多
  到了让学生下笔写作文的时候,总有学生问写什么作文,写什么内容,作文提示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却感觉无内容可写,更多的是天马行空,闭门造车,乱写一通。笔者认为这不能全怪学生,他们生活经验少,家长更是望子成龙,学生参与劳动家长舍不得,或者说干得很少,比如,碗不让洗,一怕碗打了,衣服弄湿,家长收拾烂摊子。二是认为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写两道题,多看一会儿书。像这样的现象很多家庭都存在,所以学生写作文时,缺乏体验,没有可写的素材也是情理之中。
  困惑三:可学经验较多,实际操作较难
  几乎没有一条作文教学经验可以固定下来,并可以一成不变地长期使用。先前成功的教学经验,只能属于过去。每一批学生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都大不相同,面对新的学生,先前成功的经验不一定可行有效。当下有很多优秀教师,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他们的课堂教学灵动、大气,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可是,相同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班级,效果总是不明显。由此可见,不同的对象用相同的方法教学,也许可行,也许有偏差,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反思、创新,才能满足作文教学要求,做到教无定法,因生而教。
  这些困惑总是干扰着我们的教学,原因何在?
  原因一:家长多干涉,要求过高
  现在很多家长文化素质提高了,对孩子的学业期望比较高,不少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主动参与孩子作业的检查。积极配合,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指导,也有一部分家长由于过多干预,适得其反。例如,孩子写完作文让其检查,很多家长在读孩子的文章时抱着成人的眼光,孩子的作文可谓是一无是处。于是家长们常常惊呼:“这样的文章能算文章吗?重写!!”沮丧的孩子只得乖乖地回到书桌前重新提起笔。孩子一边提笔一边思索着:刚才费了好大的劲写的文章在家长眼里竟然这么糟糕,我是不是很笨啊?家长看自己的孩子迟迟不动笔,便“帮”了起来,坐在一旁口述,孩子像个记录员“刷刷”地动着笔把家长的话写下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孩子会说:“妈妈,这件事明明不是这样的,这是撒谎。”“你懂什么?这叫艺术虚构!就这样写!”被无端一顿数落,孩子心中所有的真实被抖落了。久而久之,孩子对作文充满迷茫,写作文全靠胡编乱造,迎合大人的口味。
  原因二:习作要求有转变,学生适应有难度
  一二年级的写话,只要求学生将话写完整,没有什么限制,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都挺喜欢写,尤其喜欢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表达。基础好的已能写一件完整的事,而且很有童趣。老师也喜欢批改这样的文章,经常被他们的童言童语逗笑。可到了三年级,作文的要求从字数、结构到语言表达跟一二年级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写作变成了负担。对比课程标准,一二年级重在看图写话及片段训练。三年级开始,除了有对句段的认识,对篇章结构也有了要求,学生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就要考虑到开头、结尾、过程精彩、详略得当等等。此时有一部分学生连怎么把一段话写具体、写生动都做不到,更别说考虑文章的完整性、生动性,学生怎么会爱写呢?
  原因三:教学模式固定化,学生习作公式化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不要偏题,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表达方法公式一样讲给学生听,有的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范文。如,写小动物的外形,就是从头到尾,从上到下,顺序不许颠倒,最后加一句总结句。这种写作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忽视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限制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压抑独具匠心的思维,使其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最后写出的文章肯定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作文教学既然是很多老师头疼的事情,而习作表达对学生来说又是必须掌握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不惧怕作文,用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可以提高写作的兴趣呢?
  策略一:用欣赏的眼光带动学生作文的进步
  正如教育家叶澜所说:“生活、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习作中固然会出现语句不通,主题不明,错别字较多,结构不完整等现象,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学生也渴望被肯定,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值得圈圈画画的亮点。哪怕是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一个搭配恰当的词组,一对合适的关联词……再不然就是一个用对的标点符号,一个写得比以前更好看的字。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写作欲望,不能以某一优秀学生的作文为基点评价所有学生。蹲下身子,用欣赏的眼光阅读学生的习作,他们不会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把它写出来,就应该给予肯定。
  策略二: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每天的生活看似是简单的重复,其实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哪怕一片树叶,一朵云,也在发生变化,只有让学生懂得观察与作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白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纷呈”的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有一些平平淡淡的小事、平常事,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但是这些事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也能写出精彩。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精心选择,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来。
  策略三:口语训练助习作一臂之力
  口語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口语交际范围很广,我们可以安排一次精彩的演讲、一段故事的讲述、一个还原生活的情景剧、一部自编自导的想象剧……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借鉴、模仿、领悟、表达、创新。有了表达的欲望,就会有把精彩写下来的动力,口语交际能够为习作提供桥梁,减缓习作的难度,口语训练能够助习作一臂之力。
  总之,习作教学不能操之过急,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教学积累,从观念到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方法指导,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轻松地动起笔来。
  参考文献:
  [1]王杰.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有序可循[J].教育革新,2010,(1).
  [2]陆芸. 乐写、会写、善写——小学作文教学探索[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8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