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是中职校增强内涵建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的建设思路是:在产业链岗位需求与专业群各专业对接分析的基础上,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借助新型实训基地,优化专业群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阶段性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培养跨专业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共享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搭建经营感知—基础实训—链式实训—综合实践的教学体系及校企合作机制。
[关 键 词] 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97-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学校要对学科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大力推动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学校能够有效提升专业性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集成化能力,形成教育与社会集成发展战略的核心优势,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学校必须走出学术导向的传统办学模式,努力着眼于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跨学科平台建设多维的学科专业群,构建符合地方区域产业结构、行业企业发展特点、专业基础相近、服务面向一致、专业相互依托支撑、学科专业资源共享,并能够与区域产业集群实现较好的对接的学科专业群。这种全新的学科体系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融入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创新之中,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建设目标
以现代商品流通电子商务产业链为主线,认真梳理产业链上端、中端和下端各环节的职业岗位,重点打造由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构建的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密切对接,满足现代商品流通产业链不同“端口”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同时,优化配置和组合各种资源,实现关联专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带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院校竞争力,将“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建设成为对接产业、省级领先的特色示范专业群。
二、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建设思路
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依据现代商品流通电子商务产业链中采购、运输、仓储、销售、包装、成本核算、配送等主要环节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知識技能要求,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打造共同的课程平台(群),搭建共享“链式”实训基地,培养跨专业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以岗位任务为驱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协同的专业链。岗位群中的每个岗位都与相关专业对应,以学科专业群方式培养对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进行经营管理的技能型人才,“抱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能力,“集群”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这对于解决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过高,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专业群办学效益,实现关联专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带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密切对接,满足产业链不同端口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产业专业服务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建设内容
坚持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的原则,以所面向的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构建“真实情景、循环递进、协同集成”人才培养模式
有计划有组织地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真实商务项目运营,以电子商务产业链为主线,打破专业界限,安排不同专业学生扮演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不同岗位员工,根据真实岗位需要进行教学指导。
2.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依托校内“互联网+ O2O共享‘链式’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探索“学生—学徒—员工”三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推行导师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入学后,由一名校内教师和一名企业专家共同担任其导师,校内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企业专家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每名学生建立导师辅导下的成长档案,每位导师负责10~15名学生的具体指导。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以现代商品流通电子商务产业链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明确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依据现代商品流通各环节工作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从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进行归纳整合,得出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标准并按照相近或相似的原则,提炼出专业群的共享课程和独立专业模块课程。明确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深入分析各专业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的原则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1.基础共享课程
基础共享课程根据专业群学生所必需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以及群内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要求而设置的课程群,由公共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构建电子商务基础、市场营销基础、物流管理基础、基础会计等共享专业基础课程。 2.核心分立课程
核心分立课程是针对专业群中的4个专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分层递进的模块化课程,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岗位能力。构建网络营销、网店运营、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特色核心课程。
3.拓展互选课程
拓展互选课程是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方向)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拓展通用能力,确定顶层互选课程,在掌握专业要求的通用技能和特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和提升,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满足现代商品流通综合化趋势的人才市场需求。
(三)新型实训基地的构建
建设产、学、研、训、赛、考融通的校内“互联网+ O2O共享‘链式’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构建以电子商务行业工作岗位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互联网+ O2O共享‘链式’实训基地”。 该实训基地将专业群内分属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室,按产业链典型业务工作流程连接成一个整体“链式” 实训基地。
在整体“链式”实训基地内,以电子商务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针对现代商品流通产业链中产品设计、网店运营、网络营销、物流配送、客户服务、财务核算等主要经营环节,设置企划部、产品设计部、电商运营部、美工部、推广部、配送部、客服部、财务部等业务部门,确定各部门工作岗位及工作职责,保证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业务相关性和连续性,使不同专业的师生在实训中能打破专业壁垒,发挥专业所长,组成跨专业团队,进行“组团作战”。使学生既能掌握具体的工作环节,又能熟悉整个业务流程,使学生之间、团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跨专业综合技能和素质。在团队运营的过程中,由企业专职人员协同学校专业教师为学生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指导。
“O2O”实训基地对内为专业群提供生产性实训项目,实现群内专业之间、专业与产业关键环节之间的有效对接。对外承接实际业务,由师生自发组团,为线下企业提供线上代运营服务。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发挥基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技术研发、职业资格认证、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职能。
校内共享“链式”实训基地由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支撑平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两大平台组成。
1.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支撑平台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支撑平台主要承担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大模块的教学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通用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同时融入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满足学生职业证书获取的需求。该平台主要由电子商务基础技能实训室、互联网营销实训室、移动电子商务整合创新实训、跨境电子商务实训室、技能大赛与职业认证实训室等构成。
2.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主要承担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的教学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技能,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该平台主要由行政工作室、财务工作室、商务谈判工作室、新视觉UI设计工作室、网店运营工作室、客户服务工作室、线下产品体验店、物流仓储工作室等构成。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寻找若干家校企合作公司,按照“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要求,将“识岗见习、跟岗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贯穿于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校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之间轮换学习,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交替进行,完成专业技能递进式培养。
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展开,以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专业人才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依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通过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让学生走进企业一线,让企业行业专家走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感知真实工作情境,熟悉真实工作过程,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收获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学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的校外实践教学特色。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真实项目运营,职业技能鉴定等项目,充分发挥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五)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1.多元参与
即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包括学校教师、在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教师主要从课程评价和毕业环节评价等角度参与;学生主要从自评和互评等角度参与;家长主要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用人单位主要从满意度评价角度参与;社会主要从毕业生追踪调查、执业职业考试通过率等角度参与。
2.全程监控
即评价过程应有连续性。按照学生校内学习,毕业准出与在岗工作的规律性成长过程,设计全程监控关键环节、评价方法与内容,构成全程监控大循环。
3.融入标准
即该教学评价体系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评价还是实践教学评价均融入了行业标准,使学校教育评价标准与行业准入标准、岗位工作标准融通。
4.综合技能考核
即专业群各专业学生毕业时,要求完成导师布置的毕业作品并提交,作品内容以现代商品流通为核心,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确定,为学生进入职场奠定扎实专业基本功。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制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按照专业群、专业二个层面,建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分层管理体系,强化基层组织管理责任,逐级细化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措施,将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分层落实到每个教师,逐步建立符合每位教师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一支专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教学团队与骨干培养
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实践教学带头人,加速高水平专业实践教学带头人队伍建设。通过参加国内外访学,深入企业实践,参与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加速培养造就一批在省内外电子商务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专业实践教学带头人队伍。
3.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坚持实施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计划,持续加强专业群“双师”教师的培养,同时通过人才引进机制及时从外部补充,扩充“双师”教师队伍。
4.吸纳优秀兼职教师
通过校企合作,从行业企业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群实践教学兼职教师。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管理
由专业部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并由相关部门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
(二)运行管理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应做到6个落实:计划、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4个环节:准备工作、初期安排落实、中期开展检查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三)制度管理
制定一系列关于与实践教学实施形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順利开展。
五、预期成果
(一)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办学效益
由于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内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围绕专业群进行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师资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成本。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办学效益。
(二)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
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的建设能够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专业群与区域现代商品流通产业群、产业链以及岗位群的紧密对接, 提升学科专业集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学科专业的竞争力。
(三)彰显办学特色,缓解校际间的专业同质化竞争
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的“跨专业、拼盘式”联合授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同步课堂,现场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及互联网+ 校企合作项目,形成学校特有的办学特色,能够彰显个性,避开校际之间同质化的交锋。
(四)关联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
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的建设,能够重新挖掘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应用价值,将其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联,由机械地对接岗位转换成自主地衔接现代产业,集聚师资、实训、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具有滚动发展功能。
(五)把招生—培养—就业有机地衔接起来
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的专业招生制度和专业辅修制度,能够较好的协调学生就业中适应性和针对性的矛盾,让学生能在较宽的职业领域,根据自身兴趣和外部的需求选择性地学习,把招生—培养—就业有机衔接起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六)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现代商品流通专业群的建设,将对其他专业群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6.
[3]钱红,张庆堂.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高职教育,2015(1):139-141.
[4]范征.基于现代商贸流通业产业链的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群建设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10):32-37.
[5]卢宇.高职院校农产品流通专业群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7):118-119.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