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哲学之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启示与贡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言哲学之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启示与贡献,表现为三个互为关联的层面:语文本体的结构-存在论、语文教育的功能-价值论与语文教育的过程-方法论。从语言哲学的视角阐述语文教育的上述三个层面,必将把语文教育的哲学研究带入进一个开放而广阔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语言哲学;语文教育哲学;语文教育
语言哲学作为20世纪哲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无论是其解构与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摧毁性力量,还是其从现象学的立场重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突破,都极其有力地拓展了人类思辨理性的疆界。从语言哲学所敞开的无限视域来反思与辩护语文教育,将极大地扩展语文教育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哲学研究的层次与境界,促进语文教育研究的真正“哲学”转向。
一、本体论:反思与重构
首先,汉语文作为目前唯一仍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古老的活文字,无论是形体还是内涵都经历过许多重大变革。时间的距离与空间的断隔使得汉语文的古今字形字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其历史变迁深刻地规约着汉民族的深层思维范式的演进,隐秘着汉民族的情感与审美基调。它不仅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而且孕育了汉民族的丰满而刚健的文化性格。
其次,汉语文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历史意蕴与审美特征,使其成为一种以现代语言学的观念看来颇具争议的语言文字。按照现代语言学的一般标准,中国语文,尤其是文言文,实在是一种极不准确、规范、科学、实用的语言系统。语言学家一般认为,人类语言文字大都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的发展的道路,拼音文字被看作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高度的抽象化、科学化和实用性。而汉语在从象形文字向拼音文字发展的道路上刚刚起步就停止了,即汉字发展到形旁与声旁分化之后就基本停止前进,这使得汉语文没有真正走上拼音化的道路。因此,汉字的象形特征被顽固地保留下了,在其后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非但没有消失,而且还进一步固化为汉字汉语的深层意义,形成汉文化的思维密码。
再次,语言哲学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高度认识语文作为工具的意义,从而辩证地把握语文本体的双重属性,为我们走出汉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陷阱提供方法论的支持。语文是一种很特殊的工具,它的本质不在它的物质外壳,而在这种物质外壳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它的本质不在于作为人的交际的工具,而在于它本身构成了交际。它的本质不在于传递某种信息,而在于通过言辞构成和呈现了信息背后的意义。
二、价值论:阐释与辩护
语言哲学从语言与人的内在关系入手,阐明了语言作为存在之家的根本性意义。从语言哲学的视角看,汉语文作为逻辑的构造、文化的表达、历史的再现、人的栖居地,蕴含着无限广阔的价值创生空间和无比丰富的价值实现方式。汉语文以形写意、得意忘形的独特逻辑构造方式,使它形成了世界上最为简洁优美含蓄的意义表达形式,进而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重视直觉和概括的基础上精于想像传情而输于推理分析。因此,汉语文教育应在尊重传统语文教育诗性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开创理性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渠道,让学生获得健全的思维训练和心智发展。汉语文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而且自身已经构成了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文化最具民族传统特色的代表。汉语文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汉民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的习得与发展的过程,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培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
語言作为人的栖居地,是人之所以为人、存在之所以存在的依据,因此,人是此在,住在存在的近旁。语文教育,应该把人从意义的边缘唤醒,把他引到回家的道路上来。当我们把语言当作工具来掌握时,语言就成为我们的对立面,成为我们要征服与驾驭的对象。当我们自以为驾驭了语言时,我们已经真正地成为了语言的奴隶,我们已经深深地陷入了语言的陷阱。我们除了通过语言,已经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我们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不再是外在于我们的他在,而是植根于我们存在深处的一种唤醒与照亮的力量。语言不再是我们征服的对象,不再是我们口中与手下的一个工具,而是我们自身栖息与思考的家园,是我们赖以存在与得以存在的基础。语文教育,应该把每一个人召唤进存在的家园,感受语言的人性温暖,聆听语言深处神秘力量的召唤。因此,语文教育是敞开与去蔽的过程,是召唤与引领的过程,是个体生命之旅达到存在整体的历史性进程。
三、方法论:批判与建设
现代语文教育过程与方法论的基础是心理学有关人的认知过程与阶段的理论。无论是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凯勒夫的教学阶段论,还是当今流行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都是依据人的一般心理认知过程而设计的。这种研究固然揭示了一般心理认知规律,但是,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对人的心理认知的特殊要求和影响。更重要的是,有些学科的学习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不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实践不是在认知指导下的具体应用而是认知的前提和条件,是认知发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单纯的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足以为教学过程奠定宽厚的理论基础。在我看来,在教育界长期以来盛行的迷信教育理论,忽视教学实践经验的风气是有害的,它使得真正的原创性的教育思想被五花八门的理论名词给掩盖遮蔽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不只是有待研究者提升的理论矿藏,而它本身就是一种原生态的实践性理论,它比专家们提出的精致的教育科学理论更加包容,更具有原创力,更具有适应性,它乃是孕育一切理论形态的温床。基于此,语文教育过程与方法论研究,一方面要破除对一般教育过程论研究的盲目依赖性,确立学科本位的研究立场,探索语文学科自身的认知与实践规律,揭示语文学习过程的本质及语文能力发展的规律;一方面要立足我国数千年积淀起来的语文教育实践经验,探索符合汉语文本体特征的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论,廓清语文教育方法论与语文本体论、价值论的关系,实现语文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语文教育方法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 [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