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下,数学课堂由你来“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如何在让学生主导数学课堂,并在课堂中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方面由不同程度的发展呢?我想还是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为他们保驾护航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何帮助学生“导”好一节课呢?接下来,我将通过《用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解决问题》这一课来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多元发展,让学生“主导”一节数学课堂。
  一、研读资源,为学生的“导”提供起点
  研读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以及学习者本身这一资源。
  从教材资源来看,用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58页例7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及简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为以后进行搭配学问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方法与能力的提升,掌握尝试调整策略,有序罗列策略,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例7的教学功能:一是通过书本让学生借助“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三句有层次的话,再次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二是通过教学尝试调整策略和有序罗列策略,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三是采用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中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弄清楚起点很重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学习者学习态度、学习者的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本节课是在学习者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是一节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素材贴近生活实际,学习者由较为积极的参与欲望,低年级的学生也更乐意在学习的过程种展示自己,表达自己。
  二、制定目标,为学生的“导”指明方向
  学习数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是在习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获得让人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并积累活动经验。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重点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针对本节课,制订了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学生层面:
  1.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的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师层面:
  1.为学生搭建平台,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努力构建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群体的需求,促使教学生态更加开放融合。
  针对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式教学法。
  认识人民币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一年级学生需要在活动体验中,学会使用人民币。导入部分出示真实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采用微课的形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3、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三、尊重主体,为学生的“导”制造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研究讨论,获得方法;巩固新知,发展提升;反思评价,分享收获。
  第一板块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购物活动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通过扮演售货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通过简单的购物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
  第二板块研究讨论,获得方法,分为四步:1、教学尝试调整策略;2、教学有序罗列策略;3、回顾解决问题过程;4、小结解决问题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例题出示后直接说出结果,忽视思维过程以及策略的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够,因此我们通过微课学习来突破尝试调整法的教学。微课内容沿用原例题的素材,但隐藏了题中的数据,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问题解决的策略上。在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后,适时抛出问题,“带的钱不够,怎么办”,从解决问题的需求产生调整策略。学生因需要而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學罗列策略过程中,要让学生感知罗列的有序性与全面性,达到掌握罗列策略的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讨论解决方案,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高效性。
  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教学调整策略
  1、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杂志区,看看,这里有哪些数学问题等着我们解决吧!(播放微课)
  2、老师把杂志区带到了课堂,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知道了什么?)
  请你说:我们知道了每本书的价钱,还知道了用13元去买,问题是“用13元正好可以买哪两本杂志?”(板书已知信息)
  “正好”是什么意思?“正好”是不多也不少,刚刚好。这里的“正好”也就是两种杂志价钱的总和是13元。
  3、应用调整策略解决问题。
  怎样解答呢?(板书)
  你能尝试用微课里学到的方法来解答吗?请你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老师要给出几个温馨提示:
  ①我先选择的是哪两本书?
  ②我计算出这两本书的总价是多少。
  ③这个数与13相比大了还是小了。
  ④我是怎么进行调整的。哪一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交流成果?
  4、出示:6+8=14元这种调整策略。
  5、出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图片。
  请看这是你们的学习成果,可以发现:同学们在试的过程中很难一次就试对,可以根据试算的结果和信息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第一次试算的结果大了,就把一本调整成价格便宜一些的;反之,第一次试算的结果小了,就将一本调整成价格贵一些的。直到找到答案。
  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
  学生在思考谈论过程中呈现出的调整策略。
  四、注重数学交流与反思,为学生的“导”积累经验
  通过对自己和小伙伴的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孩子们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能对他人进行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体现教育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通过谈学习收获,学生能够讲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内化,同时培养学生懂得分享交流的好习惯。同时也为下一次的“导”积累一定的经验,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与反思中得以提升。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我们那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我相信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种,学生不仅仅收获的是数学知识,他们的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不仅达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尊重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多元发展。多元发展既包括学习者个体的多元发展,也指不同学习者在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多元发展。相信在学生自我主导的课堂上他们收获颇丰。数学的学习不能单纯追求知识层面的学习,更应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注重知识呈现的生活化,认知过程的活动化,现实问题的数学化,课堂氛围的情趣化,努力构建一个生态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