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一体化发展,将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满足社会与学生的能力需求。本文将简要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并论述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与主要路径。通过本文的分析及研究,旨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活动的进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语文课程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28-02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的爆炸对于教育活动的冲击较大,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员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2018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学前教育专业创新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师教育理念的滞后性、学生知识学习的消极性等。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培养专业学前教育人才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引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现代化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坚定教学改革的信念,配合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师了解学前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实现教学活动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成效性较低,语文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易成为“边缘课程”。职业教育活动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缺少积极性,且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不足,因此,教育改革活动开展进程较慢。例如,传统的学前专业语文课程中,教师认为教学主要任务是教学生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并分析文章的中心意思,并未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和理解。
  (二)学生基础能力薄弱
  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热情较低、基础能力薄弱等问题。在学生的认知中,主要的任务为学习好专业知识,积极提高专业技能,对文化基础能力提升重视程度不足。多数学生将学前专业的学习精力,投入弹、唱、跳、画等方面,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程度较低。在语文课程学习时,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甚至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对于语文课程产生抗拒心理。其次,传统语言课程的教学方式缺少趣味性与针对性,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足,并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必然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实效性低
  学前教育多为职业学校专业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学前教育的语文课程开设,应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及文化底蕴为主要目标,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基础,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基础的平台。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材的编写缺少针对性与时效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缺少有效的帮助。首先,多数的语文教材难以实现专业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贴合程度较低,并未反映出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学前教育的教材设计,应保证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载体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语文课程特点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与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相较而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高中学生存在较强的差异性,例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价值取向等。语文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在课程设计阶段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特点,确保语文课程的实效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将面向学龄前的儿童开展教育活动,学龄前儿童的接受能力较强,但较为活泼好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注重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巩固,提高自身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按照幼师标准要求自己。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是指语文教材的选择、课程的开发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等。语文课程需要基于学前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语文课程的因材施教。
  (二)教学管理因素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语文课程的发展有着较深的影响,其中包含学校政策、管理模式、专业重视程度等。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成为影响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普遍学前教育专业存在课时安排不合理的问题。针对基础教学模块、职业教学模块、能力拓展教学模块的学时分配不合理。部分高职院校将语文课程归纳为选修课程中,提出语文课程需要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被弱化及边缘化的问题,成为一体化教学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路径。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研活动开展态度消极,语文课程的教研交流活动缺失,教师专业发展中教研活动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三)专业培训因素
  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學能力及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的专业培训活动开展,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首先,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培训次数较低,将成为限制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主要因素。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次数较少,教师参与学校培训活动的积极性较低。部分培训活动需要教师自费参加,语文教学培训成效性有待提升。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活动,应围绕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为主,培养教师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能力,丰富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   三、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整合教材内容,研发一体化语文教材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教材的选择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职业院校应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标准和岗位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研发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内容。通过教材的完善,为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应将鉴赏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至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阅读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幼儿园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其次,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坚持说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教师可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教学情景,将欣赏、说写等教学活动进行结合,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锻炼学生议论文、记叙文、书信等文章的书写能力,为学生的学前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应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结合至语文教学活动中。例如,在练习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锻炼不同情况下,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提高教学效率,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首先,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故事演讲课程、朗诵课程、儿歌赏析活动等。其次,学前专业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出具有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职业院校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阅读书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阅读兴趣。借助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學生的词汇积累。与此同时,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打造一体化教学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职业学前教育专业应以活动促进教学,积极调整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学前专业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教学中固有的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教师应设计任务驱动项目,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应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工作,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实现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范围较广,且工作的投入量较大,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共同努力。培养教师与学生借助实践活动深化理论知识的能力,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教育目标,提高学前教育改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6(41):274-275.
  [2]钟宏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1(07):45.
  作者简介:
  马雨萍(1964-),女,河北邢台人,本科,高级讲师,从事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理论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