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分析肺癌、肝癌、胃癌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29例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D-二聚体(D-D)水平与32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肺癌、胃癌、肝癌组患者血浆FBG、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P<0.05),肺癌组患者PT、APT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下降(P<0.05),胃癌、肝癌组患者P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P<0.05)。结论:对肺癌、胃癌、肝癌患者血浆PT、APTT、FBG、D-D进行检测,有助于为血栓形成和出血的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
  肺癌;胃癌;肝癌;血凝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卫生问题,很大程度上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有可能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通过对恶性肿瘤疾病的统计学调查发现,导致全球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分别为肺癌、肝癌和胃癌[1],另外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管上皮细胞被破坏的组织细胞所释放的毒素损伤,导致异常的凝血过程,同时由于肿瘤细胞表面具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会诱发纤溶系统异常。凝血-纤溶异常受到包括组织因子(TF)、癌性促凝物质等促凝物质的释放以及血管内皮损伤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正是因为凝血-纤溶系统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通过对肺癌、肝癌、胃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肺癌、肝癌、胃癌这3类常见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29例肺癌、胃癌、肝癌患者,其中男性200例,女性129例,年龄为24~78岁,各类癌症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5.2岁、50.3岁、48.6岁,排除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如严重心、肝、肾疾病、血栓疾病、糖尿病,1个月内有手术史、创伤史及合并严重感染,两周内接受过放化疗、抗凝血及抗纤溶、止血药物治疗者),其中肺癌135例,胃癌101例,肝癌93例。另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体检合格的健康体检者329例作为对照,其中男性178例,女性151例,年龄为25~77岁,平均年龄为54.7岁。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原装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标本采集 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mL,用109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以3000r/min离心10min,2h内测定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
  1.3.2 实验操作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PT、TT、APTT、FBG;采用乳胶颗粒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D-D。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軟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肺癌、胃癌、肝癌组患者血浆FBG、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P<0.05),肺癌组患者PT、APT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下降(P<0.05),胃癌、肝癌组患者P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恶性肿瘤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常常会伴随着凝血功能的异常,肿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影响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功能进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引起凝血系统激活的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肿瘤细胞能释放一些促凝活性的物质如组织因子(TF)、癌促凝物质(C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还包括一些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这些活性物质会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倾向;另外肿瘤细胞会与血小板相互作用,血小板会释放出ADP、5-HT、花生四烯酸、黏附蛋白分子等促进血液凝固的活性物质;急性时相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一般因素也会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凝血。由于以上因素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容易产生静脉血栓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栓塞性疾病已经成为癌症患者的第二大常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定期的凝血功能检查,尽早发现血液高凝状态并及时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对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性意义。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由肝脏细胞合成和分泌,含量在所有的凝血因子中最高,纤维蛋白在凝血瀑布反应中,在生成的活化的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主要作为凝血疾病的诊断指标[3]。恶性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含量增高的可能原因是:首先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与管内皮细胞发生作用后,释放出一定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可以激活血小板,激活的血小板会释放出黏附蛋白分子包括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vWF等;其次血液循环中形成的癌栓,可以导致血液循环瘀滞,在FBG水平已升高的基础上,易形成血栓,在发生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时,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FgDP如X、Y、D、E和极附属物A、B、C、H碎片等能反馈性刺激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另外肿瘤细胞还能诱导肝细胞合成、释放纤维蛋白原,这些都会引起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肺癌、胃癌、肝癌组患者血浆FBG、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P<0.05)。肺癌、胃癌、肝癌患者血浆FBG水平增高表明其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表明FBG的检测对肺癌、胃癌、肝癌的进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终末期降解产物,为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所特有的代谢物[4]。可溶性纤维蛋白原(Fg)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从Aα链上裂解下纤维蛋白肽A(FPA),从Bβ链上裂解下纤维蛋白肽B(FPB),分别形成中间产物纤维蛋白I(Fg-Ⅰ)和纤维蛋白Ⅱ(Fg-Ⅱ),也就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纤维蛋白Ⅰ(Fg-Ⅰ)和纤维蛋白Ⅱ(Fg-Ⅱ)能够自行发生聚合,在活化的凝血因子FXⅢ的作用下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cFb),cFb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除了形成X’、Y’、D、E’碎片外,还生成D-二聚体。所以,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增加,反映了机体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机体存在的高凝状态。由于恶性肿瘤患者系统的平衡改变,D-D的含量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疾病进展有一定意义。
  本次研究发现肺癌、胃癌、肝癌组患者血浆FBG、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P<0.05),肺癌组患者PT、APT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下降(P<0.05),胃癌、肝癌组患者P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P<0.05)。肺癌、胃癌、肝癌患者血浆FBG水平增高表明其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D-D增高表明机体存在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其血浆PT、APTT延长表明肺癌、胃癌、肝癌患者有并发出血的倾向。在临床中对肺癌、胃癌、肝癌患者血浆PT、APTT、FBG、D-D进行检测,有助于为血栓形成和出血的诊断提供依据。
  总之,恶性肿瘤患者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凝血、抗凝血与纤溶功能异常。及时掌握恶性肿瘤患者病情状况,对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邵永強,李江峰,樊丽辉,等.温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02):164-166.
  [2] 周艺燕,王冰斌.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FDP、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04(15):35.
  [3] 张剑波,胡俊波,余绍师,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对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01):26-28.
  [4] 王佳丽,袁开芬,张洪鹏.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及肺栓塞发生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08):849-8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