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歌唱中声情并茂的基本规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歌唱中声情并茂的情感流露一直来以来作为考验歌者演唱技巧的重要方面。声情并茂的意韵在歌唱中的体现尤为典型且颇具艺术性、舞台表演性。在运用科学的发声技巧的同时需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能力、道德内涵修养,并对歌曲的内在意蕴以及作曲家所要表现的主体情感作深度的情感思考。这个过程是长久性的学习实践,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歌唱者不断地理解学习。如何恰用声情并茂的基本规律来服务歌唱,美化演唱的舞台艺术性。本文将浅析声情并茂的基本规律,展望其对声乐实践发展的科学前沿性。
  【关键词】歌唱;歌唱情感;声情并茂规律;歌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古至今,歌唱一直作为人们茶余饭后享乐的艺术形式。追溯历史长河中的声乐发展,大约在三个时期达到高潮。隋唐以歌舞大曲、胡乐为主要发展形式,关于声乐的阐释尚未成体系;宋明清朝,由于市民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戏曲、小说是当时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声乐发展历经了依曲填词的宋词元曲直到后来的戏曲小说出现,对声乐的发展的市民阶级性有着很大的民俗效应;民国至现代,以声乐演唱为主,附带舞台情感表现力,借助西方声乐中的共鸣技法与气息的把握,对整个中国声乐的发展有着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的引导作用。至此之后,中国的声乐发展不断兼收并蓄,更加科学的发声技巧演唱方法被人们借鉴并使用。
  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以纯熟的技巧演唱并辅以真挚感人的情感,产生悦耳动听的音色、唱腔和触动人心的感情,融于一体所唱出的美妙歌声,称之为“声情并茂”。本文将浅析初探歌唱者恰用声情并茂的基本规律特点,分析把握歌曲内容和情感载体抒发,做到声情并茂的声乐演唱。歌唱中对声情并茂基本规律的探析有利于声乐演唱者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表达特点与独特情感,对歌曲内容恰当诠释与完整性的演唱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一、声情并茂的定义及情感把握
  歌唱是由声音条件的表达与情感内涵流露相互作用形成的艺术,二者相辅相成。较好的声乐技巧,辅之以作品情感并加以剖析,将二者恰融,能使听众的内心产生共同的思想反映与共鸣。因而一名优秀的歌唱者会自然地将歌唱技巧与情感流露巧妙结合,发挥声乐艺术性的魅力,将真挚情感融入歌曲中,才能恰如其分高水平有质量地将作曲家的中心思想流露。
  (一)声乐演唱中声情并茂的定义
  1.历史文献阐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是《乐记》对声情并茂的阐述。身心与声音之间的关联是本质与外在的体现,将内心情感寓于歌曲外在表现之中是对声音的寄托。情动于中,自然而然的情感酝酿在内心之中;故形于声,即对情感的外在表现体现于声音之中,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作用。情感是人类对外在事物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它是声乐演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体现。珠泉居士在《续板桥杂记·张玉秀》中写道:“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声情并茂在文献中引申为美好,是演唱者在演唱、朗诵过程中,对其动人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情感的形容。在当时,这种情感状态与表现生动的歌唱特点对声情并茂的含义有定向性的规范。
  2.现代学者观点
  综观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已作为当代歌唱家以及学习者所共同努力的方向。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媒体效应对传播依赖性高的声乐艺术产生较大影响。新世纪,在新的社交媒体与听众喜好转型的影响下,声乐艺术也面临着一种转型适应期。从唱法理论到唱法实践都有新的转型方式,这些转型实践推动我们向更具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靠拢,既能保持自身独特个性又能紧跟时代需求与国际接轨,同时将声情并茂演唱的特点规律恰当运用,这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声乐转型期。
  (二)“情与声,技与艺”的恰当把握
  在声乐训练过程中,实践者过多注重对歌唱中的呼吸方法、共鸣腔体以及发声方法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歌曲内容情感、文学性含义作深入剖析和揣摩。科学方法训练下的好声音条件固然重要,但抒发内心的情感流露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一名优秀的歌唱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修养,如对作品文学内涵的理解,对音乐的悟性,对生活细节深刻的理解共识等,做好这些才能将有内涵的歌曲内容传达给听众,使之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但回归歌唱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的歌唱者只是一味地按照曲谱演唱,生搬硬套,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歌曲的相关背景,体现在歌曲演唱中的结果便是演唱时毫无情感可言,并不能达到艺术效果。甚至有些歌唱者在演唱实践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音、大作品等。更为显现的是缺少情感的表现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修养所造成的。
  二、如何在歌唱中恰用声情并茂基本规律
  (一)如何在基础训练中注意方法与技巧应用
  在声乐学习中,最首要的是正确的发声技巧和科学的嗓音训练,且声带肌肉灵活性发声条件的优劣性也是参照的重要标准之一。
  1.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基础
  呼吸作为歌唱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它与歌唱中的发声、“气沉丹田”的训练方法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呼吸方法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条件,是一首歌曲字正腔圆地演唱的基础,也是“声情并茂”舞台表现性的重要条件。在歌曲演唱实践中,最重要的莫属呼吸的技巧运用,结合正确的运用呼吸方法,并加以科学训练,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歌曲的内在魅力。
  2.自身歌唱能力的提高
  在歌唱中,我们要不断完善自身演唱的技术方法。与此同时,要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内涵、创作风格、曲式特点、共鸣气息等,从而对作品的演唱有情感倾注的效果作用,从而更准确地演唱歌曲的内涵,頗具视听艺术美。   3.自身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综合素养的提升从文化底蕴积累开始,再到之后的美学思维培养,心理学上的情感调控等。在平时生活中应加强对各领域知识的跨学科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美学修养、文学功底修养以及道德修养等。通过这样的积累,为我们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做铺垫,将声情并茂的特点恰当运用在歌曲演唱中。
  (二)形体表达及表演因素的重要性
  声乐表演中还要有表演因素的存在,表演实践中既要有形体舞蹈等外在因素的衬托,又要有使人身心愉悦的特点,这样才能达到表演的效果。声乐表演是视听感官的结合,除了拥有美妙动听的声音外,还需要恰当配合肢体的表演动作,以增加歌曲演唱的舞台性效果。表情作为人内心情感流露的真实写照,具有舞台表现的夸张性以及艺术再创造性,不仅是个人基本情感的写照,更是对声乐表演者舞台表现力的魅力值提升的关键点。
  (三)声情并茂基本规律体现
  1.文学是声情并茂的载体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目的,而文学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达到。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即它们都是通过声音展示出来。尽管文学最终形成的是一种语言的符号方式,即通过文字把语言的表述记录下来,但它毕竟是可以朗读的,人们未经阅读,单从有声语言的表述中也完全可以完成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民间口头文学就是最好的例证。”
  歌曲中的词作家往往具有深厚的功底及丰富或独特的人生经历,相较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它与旋律调性结合,与文学语法技巧中的押韵、词韵关联很大。因而,文学作为音乐创作的素材,也是实践中声情并茂体现的最终载体。
  2.“情由心生”的个性抒发
  个人阅历与真实生活情感在歌曲实践中是歌唱富于生命力、艺术创造性的巨大支撑。结合现实来看,人类的生命履历也是有限的。回望历史长河,有大量丰富且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情感特征是丰富多样的。辩证地来讲,歌唱中的情感可以直接源于个人经历,更多的可以通过问询亲人、不断地实践来具体了解,这样可以增添对缺失情感方面的弥补,同样具有感人肺腑的一面。
  3.作品理解与二度创作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第一思想情感体现,不仅局限于乐谱的记录或是谱面音符,更多的是对内心思想情感的再现和对社会、人类情感思维的反映,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它更加具有艺术性,能够与舞台艺术结合,同时具有缓解紧张、引发群众共鸣的共通性。这种处理方式使原有作品更加富有人文情感,增添了演唱者的个人思想,使音乐作品更加光彩焕发。歌唱者的个人思想情感来源于人生阅历的体悟和情感碎片的积累。在歌唱作品时,歌唱者需要按歌曲情感的真实写照,将生活片段中所储存的那些朴素的生活情感调动起来,将其适当地与歌曲情感的总体流露相互照应。在最终的声乐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便是歌唱融合了歌曲的情感内涵与歌唱者真切思想情感,这样的情感为听众营造一个全新的视听形象。歌唱时流露的情感是与艺术结合后的情感产物。融合歌曲情感与个人生活情感创造出歌唱情感,这是最能体现二度创作创造性的方式。
  三、结论
  通过探析声乐演唱中声情并茂的表现特点、运用方式、基本规律等,我们对其有了初步的认知。在舞台艺术的实践中我们知道,单纯的技巧唱段已经不能使听众的视听享受率达到极致,它必须与心理学、表演艺术、文学素养等相结合。需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提高综合素养与人文情怀,同时加强对专业技巧唱法的掌握。在声乐实践中,声情并茂地将歌曲情感、作曲家中心思想以及个人思想情感的二度创作等真情实感的流露再现,这是一个专业歌手所要经历的最关键的一道考验。
  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把握歌曲真挚情感流露以及歌曲演唱的特风格,并加以基本规律的运用,才能够为日后的声乐演唱发展作长远的优势引导。
  参考文献
  [1]余笃阳.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杨仲华.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J].中国音乐,2005(2):28-38.
  [3]魏健.浅谈声乐表演中的声情并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2):133-134.
  [4]毛蕾.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并茂[J].大众文艺,2013 (1):8.
  [5]王次炤.音乐与文学的艺术类同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3):17-23.
  [6]刘和刚.歌唱情感探寻——以两首亲情题材歌曲的演唱为例[D].江苏:南京艺术学院,2010.
  作者简介:李宛燭(1998—),女,四川成都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在讀本科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