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换一个“跑道”学语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军神》一文中有个比喻句,沃克医生夸赞刘伯承:“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提了这样四个问题:第一问,这是一个什么句?第二问,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三问,为什么把“刘伯承”比作“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第四问,这样比有什么好处?乍一听,四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得相当完整;细一想,四个问题似曾相识,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甚至教到六年级,只要遇到比喻句,用的都是同一个“套路”。应该说,这个“套路”让学生认识了比喻句,知道了本体、喻体,两者的相似点以及表达效果等。初识比喻句,可以这么教;熟识之后,仍然这么教,就是在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遗憾的是,我们往往习以为常。
  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已有水平上开掘新的生长点。三年级的比喻句教学,必须从“认识水平”进阶到“运用水平”,不妨换四个问题:第一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准确理解比喻句的含义,即“刘伯承意志刚强”。第二问,沃克医生这么比有什么意图?领会沃克医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第三问,这个比喻句对谁可以用、对谁不可以用?以此把握比喻句的使用条件。第四问,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可以怎么夸赞刘伯承?以此激发学生创作新的比喻,乃至创造性地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这四个问题,从理解意思、领会意图、把握语境以及创造语句,是一个运用语言的新“跑道”。要知道,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不是认识语言、研究语言的人,而是运用语言、创造语言的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及时切换“跑道”,从“语言研究”到“语用实践”。在这个新“跑道”上,学生才能化知为能、熟能生巧,获得认识能力与语文能力的同步生长。
  指向“语言运用与建构”的语文教学,真正走在了语文的“回家”之路上,彰显出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相对于“认知与记忆”,“运用与建构”是一种“深度学习”,即在不确定的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复杂的生活问题。这个过程需要经历三次转化:一是语文经验的知识化,将个体的言语经验或多样的语言现象,“举三反一”,从上位概念入手,归纳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文知识。统编本教材每个单元在学习园地中都设置了一个“交流平台”,就是一个经验交流与规律提炼的学习支架,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自然状态转入自觉状态。二是语文知识的情境化,将语文知識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道语文知识有何用、用何处、如何用,在运用中促进知识理解及能力累积。统编本教材设置了课后小练笔、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以及习作等读写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举一反三”、由知而能、融会贯通的知识内化过程。三是语文知识的结构化,将零散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个体建构,实现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语文经验以及多样语境之间的多重关联,将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迁移、运用。纵观统编本教材的语文要素系列,遵循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整体建构和分层设计,唯有把握其知识结构,才能将每一篇课文进行有目的的课程化设计,将每一个单元进行主题任务群实践。
  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习“跑道”,才能锤炼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才能催生一个人的言语智慧,才能体现语文对于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