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培养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的人是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有德、智、体、美四大标准。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很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缺失、误解或者扭曲劳动教育;学校在管理、教学和校风建设上弱化了劳动教育;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幸福生活需要靠劳动去创造的领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劳动课程;劳动活动;劳动文化环境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区别普通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要结合中职学校办学特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生活性劳动重点应关注他们的学习性劳动,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本文针对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的方式。调查对象为M职业学校各个专业的中职学生,调查时间为2018年6月底至7月初,此次发放调查问卷922份,收回问卷866份,有效问卷860份。
  1 课程开设问题
  本文研究的课程主要是实践课程,按规定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可见教育部对中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份时间处在学习性劳动之中,所以实践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实践课程开设到不到位,效果如何,直接会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
  1.1实践课程课时得不到保证
  合理的、充足的课时是教师教授、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们操作能力的必要保障,充足的课时也会让这种学习性的劳动教育开展得更加顺利。由于实训场地、实训设施不足,专业教师的缺乏、家长的干预等原因使得实践课程被压缩,势必不能满足对所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2实践课程操作能力培养流于形式
  通过M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的922名学生做在实践课程中动手机会多少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动手操作机会在“一般”偏下,只有12%的中职生觉得非常多,26%的学生觉得多,也就是说大多数中职生在实践课中不能充分的进行实践操作。
  一方面,在访谈M中等职业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得知,学校实训场地、实训设施不足,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实践课一个老师带两个班级都是极其常见的现象。教学安排课时是有限的,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数量增加了一倍,加上实训设施不足,显而易见是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另一方面,中职生本身自律就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如果没有老师的时刻提醒监督,他们会在实践课程中把自己置身身外。
  再一方面,老师的态度也是提高中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教师离中职学生理想教学有一定的差距,教师普遍担任的是指导者角色。
  1.3缺乏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仍然遵循以往的教学模式,课程实训为主,综合实训少之又少,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
  从工作岗位的环境来考虑,首先学生进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他所陌生的、新的环境,他首先应了解这个新环境的基本结构和他本人在这结构所处的职业层次,并知道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如何发挥作用。其次在综合实训中,学生可以轮流模拟不同岗位角色,体会不同工作、时间、地点、和工作环境对技能的要求,体会各个不同角色在各个工作环节中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要求。以便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从工作岗位的流程来考虑,有助于学生了解生产、服务过程的各环节所需知识结和技能的要求,知道何种技能应用在哪个工作环节,体会这些工作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即前后工序或先后工作环节要求及其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可以学到要全方面考虑问题,不能因为自己的突发奇想,而忽略了工作条件及完成的可能性。
  2 实践活动被弱化
  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三十条明确了“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家和教育部的政策指明和推进了职业学校职业技能竞赛工作,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级地方教育厅和职业学校对劳动技能竞赛工作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重视,“校校有比赛,省市有竞赛,全国有大赛”的局面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由于各个职业学校所处的区域经济有所差异、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对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的重视程度也各有不同。对M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922名学生关于“学校组织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的情况调查”,发现M中等职业学校组织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偏少或者说组织了覆盖面比较小。对此笔者也对一部分教师或学生进行了解,学校确实组织劳动技能竞赛的活动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行大大小小的比赛,班主任或专业教师都会在班级里传达竞赛活动信息,积极响应的学生比较少甚至有的班级根本就没有学生响应。遇到省级或国家级的大赛,他们会有很多顾虑,比如“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或许还要一定的金钱,万一没拿到奖项,岂不是得不偿失”,在学校举办的比赛中,他们会觉得“这有什么用?”所以在学生中间形成了这样一个定律:大赛缺乏信心,小赛缺乏动力。凡是做了相应准备或参加的学生会比较了解之外,其他学生都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
  从对部份老师进行访谈情况分析,校园内本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地方,都外包给专业的公司了,直接剥夺了中职学生劳动锻炼的机会;可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成了部门应付考评的工具,并且辐射到的中职学生少之又少。总之实践活动弱化、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少且参与度不高。
  3校园劳动文化淡薄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这种隐性教育不是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赤裸裸地告诉学生道理、观点和要求,而是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隐藏到学生学习、生活及其他各项活动中,通过各种暗示、熏陶、体验、情景效应等心理活动,渗透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传授、影响受教育者,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当然这种隐性的教育资源一定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传播正能量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今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中以及在营造校风中往往关注的是学风和教风,而忽视了劳动文化的教育。在他们即将步入职业岗位时,才灌输他们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然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不是一时能习得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渗透到他们的内心深处,通过不断地积累沉淀,慢慢转变成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通过对M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也发现了学校劳动文化淡薄的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学校不太重视劳动教育,教师不能发挥表率作用,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学校自然就没有劳动的氛围,学生就接受不到勞动育人的熏陶,以致于大多数学生在劳动面前是被动的、讲条件的。
  参考文献:
  [1]宋婷,汪延飞.中、美、澳中高职教育衔接比较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7-12-15
  [2]陈辉先.工匠精神融入中职专业教学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