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管理中的实践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無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危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所发挥的实践价值。方法 随机在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于该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共计选择88例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护理方案差异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选择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病房管理、护理操作、健康宣教以及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护理满意率也远比参照组高,且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开展危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可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 危重症监护病房;病房管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4(a)-0084-02
危重症监护病房是针对病情危重患者专门开设的一种特殊病房,入住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病情进展速度快,且预后差,使临床护理任务较为繁重,并且一旦护理工作出现偏差,极易造成患者出现不可逆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缝隙护理管理是现代化护理管理模式的一种,主要是为了使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以及系统性得到有效保证,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细、标准、全面的护理,降低护理危险因素,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为了进一步提升危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水平,该研究以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管理的应用效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研究对象均是入住该院危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从中随机选择88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以临床护理方案差异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选择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7.4±7.9)岁;18例脑梗死、16例脏器衰竭、8例中毒、4例颈椎骨折。参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8.5±6.8)岁,脑梗死15例、脏器衰竭14例、中毒11例、颈椎骨折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与该次研究的6名护理人员均为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参与研究前均接受无缝式护理管理的专业培训,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入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1.5±3.2)岁,工作年限1~14年,平均年限(7.5±2.2)年,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2名。
1.2 方法
参照组:开展常规的护理管理,以患者病情为依据,由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操作手册开展相关的临床护理操作,做好用药、进食等基础性护理操作;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告知医生患者的异常情况;护理人员需要穿着无菌隔离服,保证操作的无菌性,严格控制家属及护理人员的进出数量以及次数。
观察组:开展无缝隙护理管理:①建立无缝隙管理模式: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关于危重症患者护理的专题性知识讲座,提升护理人员对危重症疾病的认识水平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明确制定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使考核指标得到进一步量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护理管理问题及相关建议实施统筹分析,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建立合理的预排班制度,采取分组护理模式,责任到组,护理组交接班需要签字确认。②无缝隙服务过程管理:以患者为中心,制定标准化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与参与权,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临床治疗、护理方案,讲解常见的并发症,告知相关护理操作的目的,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密切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情绪变化,当患者存在不良情绪时,需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用肢体语言以及鼓励性话语安慰患者,给予心理支持。③无缝隙护理安全管理: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按时查房,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针对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需要增加查房次数,评估患者病情,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进一步完善病房细节管理以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关于仪器、药品以及仪器的管理制度,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报告制度,设置专项的护理安全监督岗位,对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实施监督、检查;构建应急小组,针对以往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一套完善的处理模式;建立质量监控制度,对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工作落实情况以及相关保障措施进行集中管理,针对突出护理问题开展专项的培训。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以及对护理服务总满意率。护理服务质量主要从病房管理、护理操作、健康宣教以及基础护理质量方面实施评价,各项评分均为100分;使用该院自制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实施调查,依据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分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所对应的调查评分范围分别为80分以上,60~80分以及低于60分,总满意度=100.00%-不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均由SPSS 19.0统计学软件实施统计分析,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比较;护理满意度以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分比较情况
通过两组各项的护理质量评分发现,观察组远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比较 通過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发现,观察组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重症监护病房是为病情危重患者提供治疗、护理的特殊场所,具有先进、完整的医疗设备,护理人员也有着更强的专业性。同时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一旦出现护理失误,就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对重症病房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往的病房管理,多采取的是常规护理管理,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下,虽然护理人员虽然能够严格按照护理计划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护理工作,但是管理内容单一,管理力度不足,不利于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1]。而无缝隙护理管理属于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工作采取及时的查漏补缺是护理模式的主要目的,通过查找、排除护理漏洞,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利用创新机制、流程重组等方式改进护理方法,对整个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实施弥补,进而形成封闭式管理系统[2]。在该次研究中,使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后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均远高于常规护理管理,分析此结果产生的原因是重症监护病房通过接受无缝隙护理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提供完整、有效的护理服务,可以是护理过程中的空白区域也得到有效管理,可有效避免因管理不到位导致护理环节衔接不到位造成护理不良事件,是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减少,使危重症病房的护理更加科学有序,降低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3]。通过成立建立无缝隙管理模式,建立培训、考核以及监督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对护理质量也能够形成有效监控[4]。通过将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设备、机械、药品等均纳入到无缝隙护理管理工作中,有利于顺利实施各项护理管理制度与相关措施,获取更佳的质量控制效果,使患者获取更优质的护理服务[5-6]。
综上所述,将无缝隙管理模式应用于危重症病房管理工作中,可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获取更高的患者满意度,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庞玉玲,苏春慧,张艳,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9):1074-1076.
[2] 陈海红.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感染性休克引发肾损伤合并ARDS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0):3090-3093.
[3] 杨洪彬,杨越,刘婷婷,等.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2):76-77.
[4] 占艳.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2):84-85.
[5] 程艳.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6):256-257.
[6] 宋新彦,杨守香,宋玉洁.护士分层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9):213-214.
(收稿日期:2019-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