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对照组并予以常规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观察组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导管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中能有效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可能性,且可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等,有利于促进医患和谐。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PDCA循环管理;导管相关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大部分患者需长期接受静脉输液,静脉穿刺的反复进行对其身体可造成极大伤害[1]。为减轻患者痛苦,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被广泛应用与推广,但在置管时及置管后感染发生可能性也随之增大,故需针对导管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以减少导管感染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PDCA循环管理为一种持续质量改进的手段,其对护理水平、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为此,本研究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对照组,2017年4月-2017年9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观察组。观察组男62例,女58例;年龄14 - 91岁,平均(57.03±4.25)岁;导管留置时间20-63 d,平均(41.36±2.09)d。对照组男64例,女56例;年龄15 - 89岁,平均(57.06±4.21)岁;导管留置时间22 - 61 d,平均(41.38±2.05)d。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l)纳入标准:①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患者,且留置时间>48 h;②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的患者;③无认知功能障碍。(2)排除标准:①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者;②穿刺前已发生严重感染者;③接受过血液透析与器官移植患者。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导管维护、常规消毒等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方法如下:①计划: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评估,统计病原学检测结果及发病率等,总结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②实施:对护理人员展开留置导管、无菌操作等方面的培训,要求其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中所制定的解决措施来执行,并采用第2人审核模式对操作进行监督与审核,以确保方案的有效落实,此外在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对中心静脉导管管腔或端口的使用。③检查:针对护理人员消毒隔离措施、技术操作及无菌观念等进行考核,同时评价护理结果。④处理: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找出方案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适当调整,将其应用到下一个护理计划中,再次重复计划、实施、检查等步骤,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导管感染发生情况,包括革兰阳性菌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及真菌感染。②对两组患者住院情况进行统计与对比,包括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感染情况:观察组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住院情况: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目前,單纯外周静脉导管已无法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导管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与发展[3]。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便利的静脉通道,但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滑脱、血栓等现象的发生可对患者预后及康复效果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延长了住院时间并增加了医疗费用。如何预防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医疗工作者所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4]。
  PDCA循环管理主要由计划、实施、检查及处理4个阶段构成,其可充分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通过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以提高护理水平及效率[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表明PDCA循环模式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防控中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首先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再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留置导管、无菌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可有效提高其专业技能;实施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给予患者妥善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的发生;加之对护理人员消毒隔离措施、技术操作等展开考核,可全面提升护理工作质量,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最后对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及调整,形成环环相扣模式,可不断完善护理计划并提高管理质量等,进而对导管感染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6]。总之,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任何一项利用静脉导管进行诊治的操作失误,均可导致病原体进入管腔内,进而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PDCA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能够使护理水平在持续的质量改进中得到不断提高,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将PCDA循环模式应用于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管理中,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感染发生的风险,从而确保患者的安全,有利于提高治疗及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段会妮,姚少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护理,2017,17(4):84-86.
  [2]王淑芳,张岚,郭丽敏,等.降低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发生率[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4):67-70.
  [3]纪玉桂,杨春娜,刘雁.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2):884-886.
  [4]王艳,付冰,汤观秀.ICU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11):817-818.
  [5]江文,曾登芬.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与防护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2):218-221
  [6]张京利,王力红,马文晖,等.组合应用管理工具提高感染控制工作效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1):5013-5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71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