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挫折中勇敢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挫折教育;价值观;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9-0074-02
  【作者简介】丁红花,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海中学(南通,226311)教师,一级教师,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一、教育背景
   初三阶段,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焦慮、紧张、无助等各种负面情绪。一些学生很容易被一时的挫折打倒,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笑对挫折,是初三班主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教育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了解挫折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勇于面对挫折的决心。
   3.行动目标:掌握正确面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名人逆境中的成长故事,准备微演讲比赛;准备和挫折相关的格言。
   2.教师准备:设计和挫折相关的小游戏和心理小测试。
   四、实施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挫折
   1.小游戏:不可能的任务。
   游戏规则:教室两侧各放置一个苹果,请两名学生站在教室中间,一只手拉在一起,在6秒内分别拿到苹果;若成功,则追加条件(两名学生站在教室中间,其中一人的脚必须踩在一张纸上,纸不得移动)。
   2.请参加游戏的学生谈谈游戏失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游戏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深化主题:感悟挫折
   1.小调查:你经历过挫折吗?你被拒绝过吗?你被误解过吗?你被失败打击过吗?
   2.学生活动。
   (1)挫折魔术盒。请学生写下自己目前亟须解决的困难或烦恼,然后投入魔术盒并封存,留待后半节课解决。
   (2)微演讲比赛。请学生讲述自己收集到的名人挫折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小调查、挫折魔术盒和微演讲比赛,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伟人,都会遇到挫折。通过感悟总结,让学生明白尽管挫折无处不在,但战胜挫折便能走向成功,沮丧妥协只能导致失败。
   (三)分析提升:战胜挫折
   1.心理小测试:测测你的耐挫力。
   2.观看视频——《有请主角儿》。
   李智华从小没有双手,三个月大时在大火中被重度烧伤,失去双臂,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学会了用脚吃饭、喝水甚至写字,初中毕业时获得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初中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她没有能够继续升学。她学会了用脚做饭、喂猪、种菜、锄地、缝补、开农用四轮拖拉机等,并且最终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获得了中科院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2014年,她通过中英文万字论文认证,获得了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的资格。
   (1)小组讨论:李智华的人生遭遇了什么?她是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的?
   (2)头脑风暴:通过李智华的故事,回顾微演讲的内容以及生活点滴,说说战胜挫折需要怎样的品质?(预设:信念、责任、坚强、勇敢、豁达、智慧、奋斗、毅力、恒心……)
   3.教师直播间:方法与策略也很重要。
   较强的耐挫力除了需要拥有优秀的品质外,也需要拥有科学的方法与策略。
   (1)冷静对待,认真分析:静心思考,不一味埋怨懊恼,仔细分析主客观原因。(2)自我疏导,调整目标:合理宣泄,善于倾诉,跳一跳能达到的目标才是最佳目标。(3)寻求支持,善于互助:主动求助,重视团队的力量,乐于助人。(4)积累经验,改变思维方式:吃一堑长一智,善于回顾总结,换一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感悟挫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
   (四)践行体验:善待挫折
   1.践行情境一:“不可能的任务”。
   呼应导入环节的游戏,小组讨论如何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请成功完成的学生谈感受。
   2.践行情境二:挫折魔术盒。
   小组随机抽取一个魔术盒,了解其他同学当前的困难、烦恼等,然后进行讨论,为同学想办法。
   【设计意图】结合体验活动,指导学生使用所学的方法与技巧,解决挫折情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总结成长:笑对挫折,鼓励与祝福
   1.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句关于迎难而上的激励的话,送给别的组。
   2.教师小结:我们有优秀的品质,有科学的方法,有坚定的决心,也有来自他人的鼓励与祝福,我们一定能比别人更具耐挫力。教师送上祝愿与寄语,集体朗诵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互赠寄语和集体朗诵,激励学生热爱人生,笑对挫折,不断进步。
   五、活动反思
   这节班会课,我充分考虑初三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遵循其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活动设计中,我采用游戏、演讲比赛、小组合作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使这节班会课成为学生的课堂,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6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