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之美,引燃阅读教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于阅读教学,单凭老师一人的耕耘,很难激发学生深层阅读的思考,不易展现文本丰富的内涵,僵化师生之间原本和谐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具有“融通之美”,即:文本的阅读是每个阅读个体的融通;教学是教与学的融通;课堂是每个师生关系的融通。
关键词:融通;阅读;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5-0079-01
近几年,语文课堂的中心在不断改变,从一开始以讲台为中心,到以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为中心,到现在的自然、本色、融通,笔者在这变化中不断思考,感受到“师生独舞”的局限和弊端,领会到阅读的“融通之美”。
1.从霸权到放权
建国以后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教学大都表现为“三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很多年,这些理念在教学课堂上反复地操练、巩固,再加上现实的应试性,使得知识教学更加权威,老师更具话语霸权性,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控制和被控制、传授和被传授的关系。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也是这样,语文老师开始独霸阐释课文的话语权,将自己或是教参的理解作为标準答案强加给学生,消解了文本的生动性和多元性,泯灭了人性的光辉,抹去了语文的特点。老师独占讲台,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眼中求知的渴望,直到学生已经盲目地习惯老师的霸权主义,对于文本的理解只能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认命似的死记着所谓的“标准答案”。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始,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师要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于是,也有老师开始尝试语文教学的改革,面对学生的回答,不敢轻易否定,并强行扩大发言的学生数,无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都尽量以鼓励为主。老师做出极为民主的姿态,但引导不力,过度的放权,渐渐的老师失去了话语权,也使得学生固执己见,扭曲了阅读文本的共性部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从独舞走向融通
教师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可以分为教师话语权与学生话语权,两种话语权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从“师生独舞”走向“融通”,文本的阅读才会更加真实,具有审美性,语文的教学课堂才会更加和谐,老师和学生之间才能更加亲密。
(1)文本的阅读是每个阅读个体的融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此外,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作品的形象,而不是作家创造形象供读者阅读和欣赏。因此,文本的解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这样,每一次阅读时才会有新鲜的阅读触觉,老师和学生才会对文本产生“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兴趣和喜悦感。
(2)教学是教与学的融通。强势的话语权,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禁锢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学”的兴趣,使得“教”变得低效;放任的话语权,会误读文本,甚至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学”的质量,同样使得“教”变得低效。相反,当教师富有智慧的引导性话语和学生的开放性话语相融合,教师的“教”才能更有意义,学生的“学”才能更有乐趣和实效,“教”和“学”才能达到自然融通。当然,当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能够运用教学机智从容应对,前提是“吃透”教材,将课文“融化在血液中”。
当学生的看法有偏执之处,老师没有居高临下地嗤之以鼻,也没有赶快“抢先上手”,及时打断,而是意识到学生的问题就是可贵的“教学资源”。分析范进中举之后简洁却富有深意的语言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合理地揣摩范进中举后的心理,补充文字背后丰富的内容,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热衷于功名而不是励志的读书人,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影响的读书人,并获得一种“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的趣味和乐趣。有了老师智慧的点拨,学生的思维都已经被打开,对人物的分析比单薄的个人阅读要丰满很多。
(3)课堂是每个师生关系的融通。“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老师是课堂的中心,老师和学生有主从之分,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闻天书,一言不发,漠然旁观,整节课如死水一潭;反之,现在的本色课堂,老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阅读者,相互研讨学习。老师充满风趣的语言、智慧的引导让师生关系亦师亦友,学生求知欲攀升,课堂上的精彩如水中涟漪阵阵,快乐也如活水般源源不断。
老师故意与题目相异,故意失误,请学生提供帮助,一下子就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似乎找到了依据,就能帮助老师解惑,这是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情啊!课堂一下子变得有生命力,学生争着阐述自己的看法。此时,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唯我独尊,没有低头屈从,而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学气氛也变得融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0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