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微时代”背景下将网络新词引入对外汉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微博和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的,与PC互联网有别的新互联网时代,简称“微时代”。而随着互联网出现和不断发展,网络平台上产生了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又发生了许多变化,网络语言趋向于更简洁明了,更符号化。不少专家、学者及机构在十几年前已经开始关注网络语言现象,但由于网络语言的更新日新月异,进入“微时代”后,网络新词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外汉语网络词汇教学方面的研究仍与现实有所脱节。
  关键词:“微时代”;网络新词;对外汉语教学
  一、“微时代”网络新词语的来源
  我们从2011—2018年在微博和微信流行的网络语言中发现,新创造的网络词汇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有些词语来自流行的网络游戏,如:吃鸡、秒杀、刷、开挂、强力党、大哥响指、补刀。
  (2)有些网络词语源于热播的影视剧或节目:C位出道、洪荒之力、凉凉。
  (3)互联网通信的发达使跨地域交流变得没有了障碍,不少地方方言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迅速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如:辣眼睛、醉了、小公举、有木有、 赶脚等。
  (4)网民中的年轻一代受欧美及日韩文化影响,将英语或日韩语中的一些词语借用过来,如来自日语的:宅、萌、回忆杀、前方高能,音译自韩语的:哈吉嘛、欧巴,音译自英语的:狗带、图样图森破、奥特曼,将日语词与英语词混合搭配的:男友力MAX等。
  (5)从网络新词新句能了解到某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一种社会现象、一个新闻事件、一个热点话题。比如:丧偶式育儿、剁手党、佛系、积极废人等。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每年都会总结公布当年度的“十大流行语”,其中不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词汇。2018年的十大流行词“锦鲤”来自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的抽奖活动“中国锦鲤”,“官宣”源自影视明星赵丽颖和冯绍峰在微博上发布微博公布二人结婚,而“巨婴”则被用来形容高铁霸座、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等事件的当事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而产生过激行为。
  二、“微时代”网络新词语的特点
  (1)个性化。网络新词的个性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创新性方面。一是构词法的创新性,如大量使用谐音词,或打破传统构词法的规律;二是使用的随意性,比如将原有的传统词汇赋予新的含义。
  (2)通俗化。由于网络新词是在网络用户在网络上聊天或发表看法及评论时使用的,通常只有在当前语境下,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整体呈现出口语化、不严谨、不规范的通俗特性。
  (3)简约化。在网络平台上,为了实现快捷交流网民们趋向于采用相对简单、短小的语言形式,如缩略语、连读、用英文首字母代替单词和汉语组合等。
  (4)多样性。互联网让今天的语言使用状况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性。例如各地方言引入普通话及构词方式的多样性等。
  (5)娱乐性。虚拟空间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发泄情绪、表达不满的平台,因此许多网络新词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讨论某社会事件时,讽刺调侃意味更重;在表达心情时,则采用更诙谐幽默和更夸张的方式。一些经典的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甚至一些“高深”的术语,经过网络的普及和流行化的再造后,逐渐增添了娱乐的味道。
  (6)群体性。除了个体性外,网络语言也有群体性特征。网民群体分布在各个年龄阶段,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受教育程度都不尽相同。而网民在网络中会自觉地选择与自己年龄相符、喜好相当的一些信息资源,也就自然而然地分割成不同的小群体。每个群体的网民使用的网络语言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通过了解该群体运用何种网络语言就可以判断出该群体网民的基本信息。
  三、网络新词的构词
  (1)缩略语:累觉不爱(太累了觉得不爱了)、小確幸(小而确定的幸福)、脑补(在大脑中补充想象)、神助攻(有如得到神的助攻一般)、高大上(既高端又大气又上档次)等。
  (2)外语音译:粉丝(fans:拥护者)、因吹斯汀(interesting:有趣)、萝莉(loli:天真烂漫的少女)。
  (3)衍生词/仿拟——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肥)宅、(戏)精、迷(妹)、(背锅)侠、(路人)粉等。
  (4)同音异形——故意改变原词中的某个字,但不改变读音,用来表示另一种意思:无愿无悔(没有愿望就不会后悔)、砖家(专家)、照骗(照片)等。
  (5)连读:男票(男朋友)、你造吗(你知道吗)、酱紫(这样子)等。
  (6)借喻——借喻体来代替本体使词义更形象化:塑料姐妹情(指女生之间虚伪的、不真诚的友情)、绿茶婊(表面清纯实际工于心计的女子)、干货(真材实料的内容)、马甲线(人体经过锻炼后腹部肌肉呈现的“川”字形线条)、黑化(人的性情/人格变得阴暗)、键盘侠(指通过敲电脑键盘或用手机进行网络评论及聊天的人)等。
  对于网络新词语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有的人认为一些网络新词语显得非常粗俗,登不上大雅之堂;还有些人认为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极大地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对未来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有的人认为“土豪”“被XX”“官二代”这类词语偏离了正常社会价值观,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新词语概念尚未成熟,不属于新词语研究范畴。
  2016年6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组织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6%的受访者会频繁接触网络用语,66.9%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57.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
  四、结语
  语言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更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红极一时”的网络新词会因不再符合人们的审美或缺失了时代的特色而逐渐被遗忘、淘汰,余下的是相对稳定的被大众所接受的词。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网络新词语教学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潮流。让外国的中文学习者学习网络新词,让他们可以更近距离地了解中国的现状,不仅让他们更易于接受中国语言和文化,还能促进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行健.读《新词语大词典》[J].辞书研究,2004(1).
  [2]陈萌.“微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流行用语研究——以“微+X”结构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李乐.对外汉语高级听说课网络新词教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7.
  作者简介:玉宇静(1978—),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本科,职员,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