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与脾胃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目前,大多数医家治疗以补肾强督为主;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关系密切。因此,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主肌肉与脾胃经筋连络筋骨等方面出发,阐述脾胃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以期对临床有所指导。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脾胃;学术探讨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影响中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晚期以骨增殖为特点,导致脊柱和骶髂关节不可逆的骨性融合,脊柱活动受限的同时伴随着疼痛和功能丧失[1]。我国AS的患病率为0.3%[2]。中医学认为,AS可归属于“痹病”范畴,古人称之为“大偻”“骨痹”等,辨证多为本虚标实,以肾督亏虚为本,风寒湿热为标,治法上以补肾强督为主[3-4]。《脾胃论》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但目前脾胃与AS之间的联系却较少得到学者关注,因此本文将探讨脾胃与AS之间的关系。
  1 脾胃运化受纳,滋养筋骨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素问·经脉别论篇》曰:“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能运化水谷,产生精微,转化为气,通过脾主升的功能,将气上输到上焦,然后通过肺气的宣发,将气散布全身,滋养皮肤、肌肉、骨骼。也正因为脾主运化,是气血精液运化的枢纽,当人体出现筋骨病变时,也就依赖该功能,通过运化充足的气血精液,滋养受损的筋骨,促进筋骨的修复与再生。《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说明胃主受纳,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源。《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如是则骨气以精。”饮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进入胃中,胃能将其受纳腐化,再紧接着脾气转化,从而滋养筋骨以达骨正筋柔。若胃主受纳功能减弱,水谷之物进入人体无法得到充分腐化,气血精液之源受损,则无法拥有充足的养分滋养筋骨。而且,脾主统血,《金匮要略编注》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健旺则能气生有源,气足固摄作用才能健全,从而使血液循脉运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关系紧密。脾胃将水谷之物腐化为气血,同时亦在脾主统血的作用下,将气血养分滋养筋骨。在AS的发病过程中,肿胀、疼痛和僵直为三大主症。疼痛与僵直都是筋骨肉失去濡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通则痹。肿胀则是因为“湿盛则肿”,湿性重浊、趋下、黏滞,常与痰瘀凝结,故关节肿胀必见湿邪。若脾胃强盛,受纳运化之力强,则可使肿胀、疼痛、僵直祛除[5-6]。
  2 脾胃主肌肉,保护筋骨
   《素问·痿论篇》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素问·阳明脉解篇》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可见,脾胃皆主肌肉,肌肉形态功能正常离不开脾胃功能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灵枢·经脉》曰:“肾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肌肉强壮能保护筋骨于内不受外邪,使皮肤坚固,毛发生长良好。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通行旺盛而濡养筋骨皮毛功效更强。《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脾病则四肢不用……四肢不得察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可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无法到达四肢,经络脉道流行不畅,筋骨肌肉无法得到滋养从而废退失用。AS晚期患者常表现为神疲肢倦,四肢肌肉无力,由此判断AS晚期患者脾胃功能。倘若脾胃健旺,正气充足而邪不可留,脉道通利,气得以煦,血得以行,筋骨得以滋养,则可使肌肉强壮,保护筋骨。
  3 脾升胃降,稳定筋骨
   清代名医叶天士明确提出了“脾升胃降”理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而黄元御于《四圣心源》中曰:“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进一步论述了上述理论。由此可知,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五行之土居中起生化枢转之用。再类比象于人,脾胃居中为其余脏腑之气升降的枢纽,脾助肝肾之气升,胃通心肺之气降。且阴阳二气之中,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阴中含阳,阳中存阴,人体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平衡,故脾为阴脏但其气升清,胃为阳腑但其气降浊。正因为脾升胃降,这样不仅能保证五脏六腑位置的相對稳定,还能保持筋、骨、肉等位置的相对稳定,使其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完成各自的功能。AS晚期患者整个脊柱会变成僵硬的弓形,向前屈曲,此为筋骨肉位置发生变化[7]。因而顾护中土,使脾升胃降功能稳定,进而稳定脊柱及各关节,避免脊柱关节进一步发生变形。
  4 脾胃经筋连络筋骨
   《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洛于髀……其内者,著于脊。”虽然足太阴脾经并没有直接连络脊柱;但是其经筋仍与脊柱和部分关节相连络,由此可知,脾能通过经筋濡养膝关节、股骨和脊柱。且《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俞指的是腧穴,脊柱上有脾脏经络流驻的地方,故脾与脊柱还能通过腧穴的作用相联系。《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上结于髀。”可见足阳明胃经与脊柱及许多关节有连络,胃能通过经筋濡养膝关节、股骨和脊柱等。且脊柱在人体背部居于中,类比于五行,恰好与五行之中土相合,故脊柱与脾胃对应相关[8]。AS的发病起于腰椎与骶髂关节,继而影响周围关节。脾胃之经筋与脊柱、股骨等多个关节相连络,脾胃之气能流注其中,故补益脾胃能促进气血生成而通过经筋濡养脊柱等关节。
  5 谨防“思伤脾”
   由于病程漫长和生活经济负担,AS患者更容易焦虑、抑郁与易怒[9]。《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曰:“脾气结则为噎膈,为呕吐,而饮食不能运。食不运则血气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减,四肢不用。”中医学认为,思伤脾,怒伤肝。一旦思虑过度,会使气机郁结,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清气下陷、浊气不降,筋骨肉得不到滋养,体内浊气无法排出,从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四肢乏力等症状。而怒伤肝,肝气郁结,木盛而克土,本来邪气入侵使得中土不固,土偏弱,此时再增克土之力,使得脾胃更加虚衰。《脾胃论》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也。”由此可知,脾胃虚弱,则元气虚弱,正气不固而外邪难除。所以在AS的治疗中,加强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消除患者悲观心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治疗依从性,逐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与决心。   6 保护脾胃,防治“毒性”
   目前,AS治疗一般以长期服用中西药为主。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提到:“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提倡运用虫类药物搜剔络脉、松透病根,故后代医家多用虫类药物治疗顽症沉珂。然虫类药药性多燥,多用易造成脾胃阴虚,“是药三分毒”之理不可避免[10-11]。西医学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目前治疗AS的一线用药;但有一定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能通过局部和全身作用引起胃肠道损伤。局部损伤主要是通过破坏胃上皮细胞屏障而引起初始的黏膜糜烂,而全身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1和COX-2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消化道失去了前列腺素的保护,容易造成黏膜损伤,而NSAIDs还可抑制修复早期浅表损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12]。所以,使用中西药治疗AS,要谨防其“毒性”。在临床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的同时,应保护脾胃、顾护中土,减少对肠胃的刺激,降低胃肠道并发症,保护脾胃功能,使药物吸收更好。
  7 小 结
   综上所述,脾胃与AS之间的联系密切。从脾胃入手论治AS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中医理论问题,也具有实际的临床价值。其不僅能丰富中医学对AS发病机制的认识,也为中医治疗AS提供了新的思路。
  8 参考文献
  [1] LATA M,HETTINGHOUSE AS,LIU CJ.Target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nn N Y Acad Sci,2019,1442(1):5-16.
  [2] 吴珊珊,段振华,潘发明.强直性脊柱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8):988-992.
  [3]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等.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59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6):433-435.
  [4] 甘晓维.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及髋关节受累影响因素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5] 朱良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
  [6] 马玉琛.李东垣“脾胃”与《素问》痹的相关性探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63-65.
  [7] 叶亮,简润强,黄勇.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与综合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8,50(11):122-125.
  [8] 黄倩怡,李绘娟,李玉军.中医从脾胃看脊柱相关疾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801-802.
  [9] XU X,SHEN B,ZHANG A,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rrelate with disease and quality-of-life parameter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J].Patient Prefer Adherence,2016,20(10):879-885.
  [10] 汪洋,谢志军,邵铁娟,等.从脾论强直性脊柱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389-391.
  [11]李沛,潘富伟.运用李振华教授脾胃学术思想干预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发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44-46.
  [12] MUSUMBA C,PRITCHARD DM,PIRMOHAMED M.Review article: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SAID-induced peptic ulcers[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9,30(6):517-531.
  收稿日期:2019-01-25;修回日期:2019-04-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