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锻造学生品性极好的长效滋养剂。寻寻传统文化的根,播播高雅的种子,学生的内心会更丰富;用传统文化为学生立魂,进一步丰富文化底蕴,学生的品性会更高洁;拓展传统文化渗透的场域,组织丰富多彩的传承活动,民族精神必将代代相传,为复兴中国梦而助力。
  【关键词】传统语文 传统文化 寻根 立魂 拓展
  【课题】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新时代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73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146-01
  有心人早就发现,统编语文新教材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其中的“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育人。而这里的“选文”中传统文化篇目大大增加。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传统文化阅读的提示引导。对此,教师也应该在相应的层面做出改变。站在新时期的讲台,手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义不容辞地担当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塑魂、筑梦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内化民族精神。
  一、寻根:播撒高雅种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支撑点在于文化的兴盛。”[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更是新时期中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底蕴的底气所在。统编语文新教材非常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每一册、每一章,每一篇,无不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引领学生触摸、感知中华优秀文化,汲取、内化统编语文新教材中爱国、气节、仁爱、谦逊、自强,追求真爱、崇尚自然等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内化民族精神。
  泱泱华夏,诗词灿若星河,积厚流光,滋养心灵,醇化人格,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受到世人的推崇与喜爱。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品读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经典高雅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中。假以时日,这样的种子或将开花结果,蓬蓬勃勃,成为孩子们人生路上应有的风景。
  二、立魂:丰富文化底蕴
  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对自身民族文化要非常熟悉,非常热爱。当下,青少年不熟悉、不热爱民族文化,文化自信底气不足,内因在应试教育。教学中偏重语文字词知识,忽视中华文化内在美的挖掘和弘扬。教师要想讓传统文化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必先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识;深入细致挖掘统编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因素,创新教法,营造氛围,铸心立魂;抛弃肤浅的说教,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手段和词汇,化繁为简,自然引申,启发渗透,让学生情不自禁地震撼于中华文化蕴蓄的文化精髓。
  三、拓展:传承传统文化
  在这个开放的社会,将眼光聚焦于四面墙壁内的课堂去追求语文的变革显然是不够的,正所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2]传统文化的运用、渗透和拓展也不能仅仅拘囿于课堂,不固守于原文,而是跳出文本,超越教材,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延伸,以此引领孩子们学得更多,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比如,读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上网了解峨眉山的美景,感受一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必须了解杜甫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和情境;读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可以对比阅读更多的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还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思乡之情古诗词知多少”擂台比赛、“传统好诗文”连连看活动,优秀“三字文”模仿秀活动;还可以开展“我与优秀诗人结对子”活动、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成语大赛等等。
  语文是素养性、综合性和积淀性的课程,所以需要这样的延伸和探究,需要这样有活力的自主探索。而在这样的探索中,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优秀文化养分不知不觉浸润于学生的心田,影响着其人格的塑造、品质的凝华和精神的传承。
  总之,普及华夏文化,追求真善美,提升文化自信心,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必修课”之一。作为语文教师要明理,寻根,立魂,传道。通过学习语文,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传统文化底蕴,促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参考文献:
  [1]王刚.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方法与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4):12.
  [2]陈俊一,程晓云.窦桂梅:站在课堂上的校长[J].教师月刊,2015(2):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4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