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谈在文本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所谓“文本评价”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一种感悟,是学生与文本交流、与作家对话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途径之一。以《社戏》为例,通过“开展体验式评价,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素养和开展艺术式评价,培养学生审美和文化素养”两个方面阐述个人应用文本评价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文本评价;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素养
  所谓“文本评价”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一种感悟,是学生与文本交流、与作家对话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途径之一。在素养时代,语文课堂开展文本评价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开展文本评价的出发点应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養为目标,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教读《社戏》为例,谈谈个人的教学实践。
  一、开展体验式评价,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素养
  文本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本交流有益于学生语言与思维素养的养成。正是文本凝聚着人文精神,是学生连接语文与生活体验的主通道,开展文本评价活动,有助于学生表达个性感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体验式评价,有助于学生语言与思维素养的发展。
  教读《社戏》时,在对话人物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评价文中的人物。有的说双喜是个好“头”,为了“我”,勇敢地做出保证,照顾“我”很周到;有的说阿发是个憨小子,偷豆偷到自家里去;有的说他很善良,没有因为我们去偷豆而告状,也没有责骂我们,送豆的行为更为可敬;有的猜测,鲁迅写这篇文章,是对这些淳朴人物的怀念……
  学生的评价源自于文本的体验,对文本人物开展体验式的文本评价,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结果,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唤起学生的文本评价意识,更要引导在真情实感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
  二、开展艺术式评价,培养学生审美和文化素养
  若在语文评价情境中添加艺术元素,那么课堂就会呈现多彩的艺术美感,就会增强艺术感染力,学生在艺术情境中就会看到“形”,体验到“情”,享受到“美”。《社戏》一文中可借用的读、画、唱、演等艺术元素不少,在文本评价中我们可以通过唯美的艺术情境,在如诗如画的书卷中,在如歌如梦的音曲中,引导学生开展艺术化文本评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和文化传承意识也会得到发展。
  教读《社戏》时,在细读文本环节中,引导学生品析看戏途中片段,笔者先请有歌唱天赋的学生吟唱歌曲《梦里水乡》,指导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品阅鲁迅先生的白描手法;接着请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在乐曲《春江花月夜》中诵读,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朗读情境中品析鲁迅的特色语言;再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简笔画描绘自己的梦中水乡,然后结合文本对画作进行评价,诱导学生感受鲁迅特有的水乡情结。在音画情境中,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对文本的评价让我感到惊诧:故乡,如清水芙蓉般的清纯,又如茫茫草原般的宽广,那易安词般委婉深沉的意境,让我醉倒在水乡中;那声音如歌般的宛转悠扬,那样的抑扬顿挫,在淳厚而多彩的画面中,我也梦回了水乡;故乡的画如李白一样飘逸洒脱,故乡的色彩如周庄般展示水乡的魅力,故乡的韵味如《富春山居图》般的深远苍茫……这些带有艺术化的文本评价,不仅把学生带入梦里水乡的情境,也把学生带到自己故乡的情境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小组探究中开展艺术化的文本评价,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和传统文化情结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有时来自对教师的模仿,语文教师要学习蔡芸芝先生,给魏巍先生有益的影响,指引学生品味作家个性的语言,引领学生回味艺术化的评价语言,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出现很多的“魏巍”。因此,创设形情美的文本评价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艺术美,在语言熏陶中提高语文能力,自然而然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借助文本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是一种尝试,也是对过去语文教学评价的一种修正与改进,当然这其中也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将继续努力探索。正如有人说评价是加油站,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心怀爱心,用崭新的教育理念、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语文教学途径,在实践中力争教学功效最大化,力求学生的核心素养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晖.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J].现代教学,2014(12).
  [2]刘萍.“形”“情”“美”:浅论语文教学与艺术教育[J].中学语文,2010(6).
  [3]陈飞.新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初探[J].中外教育研究,2009(11).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