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部位溃疡性、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该病可引发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患儿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如何有效预防手足口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该院建立了家庭-幼儿园-卫生机构的三元化手足口病预防体系,通过采取消毒隔离、健康教育、饮食用药指导等应对措施,取得了对手足口病的防控的可喜成果。该文介绍了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易感人群、传播途径、病因等流行病学特点,分析了手足口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针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和病因采取的相关预防手段。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防控措施;成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4(b)-0141-02
   手足口病多在5岁以下婴幼儿群体中传播和爆发流行,其病因主要为肠道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V 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1]。手足口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觸等渠道传播,极易在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场所传播,其感染性强、病情进展快,目前对于本病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合并并发症的患儿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及时隔离、正确治疗、提前预防手足口病是卫生机构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在诸多的防控手段中,健康教育无疑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但由于卫生机构组织的健康宣教工作不具有持续性和针对性,建立家庭-校园-卫生所的防控体系,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儿童对于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阻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快速隔离治疗[3],为总结该院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及取得的成果,该文笔者对手足口病的病因、隔离、治疗、护理、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是由多组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手足口部位发疹、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传染病,在1957年于加拿大发现首例病例,随后该病在美国、日本、中国多次暴发流行,5岁以下的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3~4岁患儿占发病总数的70%~80%,男女发病比例一般为(1.6~1.2):1,每年5月~7月为传播高峰期。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7 d,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口腔黏膜溃疡、拒食,部分患儿的足部、膝盖、手部、臀部等处伴有红斑和疱疹,疹直径一般在1~3 mm,中心伴有透明液体,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可自愈,创面可出现蜕皮情况,且一般并无疤痕残留[3]。
   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①接触性传播:包括接触被手足病患儿使用过的毛巾、衣物、公共用品、粪便等;②呼吸道传播:经飞沫、喷嚏传播;③消化道传播: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研究证实,手足口病发病后一周的传染性最强。在我国,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农村,确诊感染的病毒类型以EV71为主。手足口病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中枢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严重威胁患儿健康。以往,散居、幼托感染患儿的比率差异不明显,但近期手足口病呈现越来越明显的集体感染发病趋势,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4]。
  2  手足口病的治疗和护理
   目前,由于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达20种,临床对于本病尚缺少特效药物,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总结出治疗和护理的最新要求。入院后,首先应对患儿的症状、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对于症状较轻的、无并发症的、可在一周内自愈的患儿;应首先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对病房定期消毒,每日做好口腔护理,每日更换床单及衣物,对患儿接触的物品应进行紫外消毒;剪短指甲,预防患儿抓破患处感染;便后清理肛周,保持臀部干燥清洁。在发病后24~48 h内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也可联用清热解毒药物、嘱咐患儿多饮水、补充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对于出现发热症状的患儿,可通过物理方法降温退烧。对于伴有并发症的患儿,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心、脑、肾、肺等脏器功能,监测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次、血糖、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肌注丙球蛋白,为患儿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对于颅内压增加的患者,应给予甘露醇降压,必要时采取手术降压;对于呼吸困难的患儿,应连接呼吸机给氧,此外,也应掌握其他并发症如肺水肿、心力衰竭等的治疗护理常规方法。对于皮疹部位的护理: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5%碘伏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3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国内外有大量关于手足口病预防措施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健康教育和卫生管理: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而此年龄段的儿童对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危害认知不足,严重缺乏疾病防范意识,3~4岁儿童又在幼托集中学习,在相互接触、饮食活动中非常容易造成暴发式传染,因此,应在家庭、幼托机构普及健康教育。卫生机构可对上述单位定期随访,一方面采取对于儿童具有吸引力的宣教形式,包括动画宣传、画报宣传、讲座宣传等普及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对手足口病在家庭和公共场所的传播条件进行评估,对家庭、幼托提出整改建议,共同阻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加强卫生管理;②开通特殊门诊通道,将疑似手足口病患儿送至发热门诊,优先进行诊断、隔离和治疗,保证药品、病床充足;③发现病例后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当家庭和幼托所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时应立即上报,由卫生所立即隔离患儿,进行全面检查、病情观察,定期对隔离病房进行紫外消毒和化学消毒,患儿痊愈后方可解除隔离,这期间应允许患儿家属穿一次性洁净服探访和陪护,稳定患儿情绪,预防传染源自由扩散;④加强家庭防护,每天开窗通风2次,30 min/次,保持居室空气清新、流通,定期对小儿用过的玩具、衣物、床单、文具等进行75%酒精擦拭消毒,监督小儿饭前便后和回家后洗手,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每日测量体温,当出现发热症状后立即上报卫生所[5]。   4  该院手足口病的防治成果
   近年来,该院与社区、幼托机构合作,建立了家庭-幼儿园-卫生机构的手足口病预防体系,在这个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该院所辖的社区、学校近5年来未出现手足口病疫情暴发(指10人以上传染情况),患病人数逐年减少,取得良好成果。从个人方面来讲,家庭健康教育和家庭防护起到关键作用,该院倡导家长主动参与我院手足口病健康知识讲座,并发放手册,介绍家长日常健康保健教育的重点,包括通过举例方法向孩子介绍手足口病的症状、病因、危害,告知孩子应讲究卫生、勤洗手、在人员集中场所佩戴口罩、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如何学会隔离,同时,家长应维护好室内卫生、对儿童接触的物品进行定期消毒、每日测量体温等,构筑家庭防线;从幼托角度,在每年5~7月份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应每周对教室进行2~3次大扫除和消毒,每日测量学生体温、观察儿童有无异常症状,将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当发现疑似病例时,及时联系卫生机构进行隔离,与病例接触的孩子则留校观察,若在24 h内无异常则解除观察。对缺如、生病儿童的信息进行登记追踪,对于痊愈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复课应征得医院同意。当一次性发现疑似手足口病例超过5人时,应全体留校隔离观察24~48 h。对于医疗机构,应开通特殊门诊,优先对疑似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诊治和隔离,诊疗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制度进行接诊、治疗和护理,包括与患儿接触前后洗手、消毒、佩戴口罩,穿灭菌的一次性洁净服,与感染患儿接触后应除去一次性衣物、洗手消毒后才能进行下一次诊疗工作;不能重复应用相同的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下一次诊疗;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分级处理,对于伴有合并症的患儿应优先诊疗;登记每一位患儿的信息,在出院后进行随访,患儿未痊愈前不得复课,与家庭、幼托所保持联系、积极沟通。
  5  小结与展望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位疱疹、红斑和溃疡,50%以上患儿伴有发热症状,当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等,为了阻断传播途径,在人群密集区应佩戴口罩,此外,对所在环境加强通风和消毒、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手足口病流行季节为夏季、秋季,卫生机構应在手足口病易流行时间段加强与家长、学校的联系,共同预防手足口病并限制其传播。手足口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引发脑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加大医疗科研力度,研制出更全面的、更先进的手足口病疫苗和更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特别是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 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两种常见病原体开发新药和疫苗;此外,还需建立信息上报系统,将所有的疑似病例、患病病例进行登记和追踪。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在家庭、社会、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完全能够做到可防、可控、可治,当在集体系统中出现手足口病流行情形时,一定要以家庭为单位,及时上报,不能隐瞒病情、逃脱隔离,以免造成治疗不及时或疾病的传染和流行。另外,该院与社会构建的家庭-幼儿园-卫生机构的三元化手足口病预防体系也有助于进一步普及健康教育,对于该院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尹春红,皇莉,杨会会,等.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6,37(8):2084-2085.
  [2]  宁晓玲.中医“扶正祛邪”理论在手足口病防治中的应用意义[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10):415-416.
  [3]  柳旭萍,邓红,刘俊良,等.南充市幼儿家长对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认知度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7,28(1):113-115.
  [4]  杨少婷.广州市荔湾区儿童父母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情况调查[J].现代医院,2017,17(8):1158-1160.
  [5]  王荣兰,卓燕芳,车春,等.儿科门诊手足口病交叉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7):1653-16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556.htm